詹利伟
身份证号:42060619840108****
摘要: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现象,破坏环境,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因此,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并不断探讨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害。同时,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的一部分,有关人员应了解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和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防治;防治对策;分析研究;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因此,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探索相应的防治对策,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同时,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相关人员应该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和意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讨论了上述内容。
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
1.地质环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本文研究的地质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由非生物物质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微观一级,地质环境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变化,因此地质环境也在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地质环境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演变在生态环境的内在影响下,遵循节能原则形成稳定和变化的地质环境。因此,对地质环境特征的分析、对特定地质运动规律的了解、对某一地点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的分析以及事先的准备工作,都有助于尽量减少灾害风险。
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在整个地球演化过程中,由不同类型的地质功能引起的危险地质现象。从分布来看,地质灾害具有空间规律性,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通常是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的综合结果。一般来说,自然地质固定结构、板块运动、不合理的复垦等。这会导致地质环境的恶化和发展,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抗力,不确定因素多,预测地质灾害并实际控制非常困难。当地质灾害发生时,会造成无法预料的损失。因此,现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地质灾害,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仍然有限,现阶段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调查地质环境,全面研究调查资料,掌握自然运动的强度特征,有助于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滑坡等。
二、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分析
1.与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有关的部门和技术不完善。首先,我国省市当局对预防和处理地质灾害活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预防和管理自然灾害方面往往存在着对困难和复杂问题的恐惧。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和灾害管理单位仍未纳入国家行政部门,环境地质监测和测量单位不足。第二,在现阶段,预防和管理地质风险的政策和实际技术各自为政,科学上健全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2.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集体监测系统和集体保护系统并不系统。一方面,由于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等因素,我国监测和测量地质灾害的专业中心仍然相对较小,监测和测量方法难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另一方面,该股的计量和监督部工作人员有限,迫切需要加强现代计量和动态监测技术的培训,精简其监测和计量工作,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监测和计量水平;此外,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地质灾害天气预报方面的预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发展,但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改善。
3.缺乏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可行和可持续机制。首先,我国有许多城镇和村庄人口密度高,特别是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的相对经济落后,相关的防治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在人民生活中持续存在,并对经济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第二,有了信息,很容易看出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地质灾害,其泥石流和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三、新时期下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
1.规划灾害区域
只有综合规划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才能从科学上确定频繁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并通过研究周围的地质边界来预测灾害的规模。从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周边灾害完全分开,才有可能第一次认识到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风险。因此,可以从一开始就实施有效的方案,并在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措施。地质环境部门必须利用有效的监测和视察机制,充分保护地质环境。在申请过程中,专业人员应深入研究工业经济开发区的内部环境,选择合适的施工地点。特别是,需要对斜坡和边坡两侧的工厂和房屋进行环境研究,然后通过行政部门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评估,以便初步预测地质风险。作为实际行政规划的一部分,包括国土安全部在内的相关部委必须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有效的地质和环境规划方案。最后,可以动员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
2.制定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还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系统。地质灾害调查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地质灾害调查小组,并要求他们对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景观进行调查,以便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应急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灾害警报装置
预警管理: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安装预警系统后,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管理,以避免其效率低下和在发生地质灾害时无法有效地发出预警。此外,通过预警系统有效收集地质灾害前的数据,使研究人员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供及时和准确的预警。中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预警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改进。只有这样,预警系统才能更准确、更科学地预警和预测地质灾害。一旦通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确定了地质灾害的具体地点,有关人员就迅速传递和分享所掌握的信息,这可以加强信息和数据的交流,有助于科学和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
4.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国家有关部门必须优化地质灾害应急机制。目前,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在应对地质灾害中,建立灾害应急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并与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相结合,建立灾害应对机制。灾害应对机制包括应急技术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和应急设备。这些机制建立后,可以对地质灾害后的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有效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当地的稳定秩序。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地质环境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更多地利用手段和方法,在充分考虑到地质环境的情况下,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改进预防和处理地质灾害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开兴.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7):173,175.
[2]黄骏.电闪雷鸣间的责任考量——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J].南方国土资源,2019(7):37-39.
[3]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刘海南,姚超伟,杜江丽,仵拨云,彭捷.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2016,31(01):102-112.
[4]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2010,56(06):860-874.
[5]陈静静,姚蓉,文强,唐杰,何正阳,曹恒娅.湖南省降雨型地质灾害致灾雨量阈值分析[J].灾害学,2014,29(02):42-47.
[6]陶连金.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以彭州甘溪沟流域为例[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