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技术都得到很大的改进,工作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从临床角度分析,质量是所有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落实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效果突出,不仅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口碑。
【关键词】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自我国卫生部颁发并且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我国护理服务工作得到很大的改善,围绕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核心开展护理工作,促使护理质量的显著提高。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主要科室之一,也是护理不良事件不断发生的科室,其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一直被业界人士高度重视。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改善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问题,强化护理和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减少护理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此,这里就心血管内科设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并将其应用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口碑,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中选择了某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746例,女504例;年龄56~89岁,平均(69.25±5.62)岁;冠心病560例,高血压362例,心律失常230例,心肌病98例。将2016年1—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男751例,女499例;年龄57~90岁,平均(69.72±5.57)岁;冠心病558例,高血压364例,心律失常233例,心肌病9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1.3 应用
护理安全管理每位患者落实到相应责任护士,入院后2小时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有无发生导管脱落、压疮、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给予相应的护理并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PCI术后患者支架、导管的通畅性,如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掌握并识别异常搏动、异位心律的心电图波形及初步处理方法,严密观察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根据医嘱准确快速执行用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教会家属识别和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关注患者饮食、运动、大小便等情况,必要时给予患者指导。心血管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群,高危风险因素多,如患者本身存在心肌梗死甚至心搏骤停的风险;长期卧床者有潜在发生压疮的风险;老年患者平衡能力差有坠床、跌倒的风险等,及时准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症状判断有无心梗风险,对有高危风险者放置床头标识卡,提醒医护人员加强防范措施,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宣教及管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实施5项护理敏感指标内容,护士长或责任组长定期抽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比较
分别观察了两组患者的护理落实率、患者身份识别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合格率、高风险评估合格率等因素,并且就两组患者的这些指标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png)
3、结论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越来越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发现护理质量与患者康复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血管内科作为患者危急重症较多的科室之一,且患者普遍年龄较大、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为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经常会出现跌倒、坠床以及心搏骤停等不良事件。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满足了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科学性、灵敏性和实用性,同时对护理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护理工作开展原则、程序、效果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护理工作高效、高质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如何构建科学、统一、完善、实用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更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再次,心血管内科患者在临床诊疗中,普遍存在着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患者心脏骤停、肺水肿、晕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导致不可挽救的结局,极大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建立的时候,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着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护理差错降到最低,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在护理操作的时候,通过疾病治疗、心理辅导、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方式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患关系,进而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最后,总之通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能够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医院口碑。但是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未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可能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此外所设立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值只从本院心血管内科实际出发,缺乏其他相关科室的应用效果,其可行性与实效性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葛群英, 黄海彦.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母婴世界 2020年20期, 276页, 2020.
[2]曾居燕.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年5卷27期, 18页, 2020.
[3]魏晓云.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 2019年14期, 170-171页, 2019.
[4]张慧, 沙凯贤, 黄燕.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02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