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霞 陈霞 陈兵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义长分中心 015100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科学规划设计有效提升了灌溉保证率,增加了田间地头的供水能力,改善了供水条件,打牢了农田设施基础,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改善生态和社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了该改造区块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策略
引言
为了更好地响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更好地建设美丽新农村,进一步强化水利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好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大都是建国初期建设的,但是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就比较容易出现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以及农田不相适应的现象,导致灌溉的时候容易出现农田间的串溉和少溉现象,容易影响到灌溉效率。
1.2工程设施和施工设备不够先进
对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来说,构成工程的基础设施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以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现象,整体工程质量检测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再加上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也不够十分紧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1]。
1.3工程监管和维护工作不到位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施工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就现有的情况来看,该方面的管理和工作力度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经常会出现投机取巧和偷工减料的现象,会给工程施工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没有进行定期维护,甚至会出现超出使用年限依旧使用的现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2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2.1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农田水工程的特征,在其规划设计中要注意灌溉取水方式的优化,通过农田灌溉系统取水,从水库引入水或者从水坝分流,灌溉农田,还可以通过钻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与此同时,要科学设计蓄水池,当蓄水池里有足量的水就可以开闸放水,灌溉农田。蓄水之后还要通过灌溉渠道让水流入农田,所以要优化渠道设计,确保灌溉均匀。为最大限度发挥农田水工程的灌溉作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规划设计单位要合理测算排水沟间距、深度,保持农田地块形状的规则性和合适的面积,满足农田灌溉要求[2]。
2.2采用有效地分类管理设计方案
第一,生态功能的区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区域,即灌溉用地,通常规划有耕地、林地、绿化带、水系等,明确其功能区域,才好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第二,隔离功能的区域是采取有效地措施,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包括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将公路与农田及水利工程采用绿化带分隔开,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将山口下冲地形建立坝体与下游农田及水利工程分隔开,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三,应急功能的区域则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必要时刻可以牺牲农田及灌溉体系的设施。
例如,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不仅分片建设农村住宅以及农田,而有效利用地形建设将住宅和农田分开的分割区域,并于农田上游建立坝体,一旦发生难以想象的山洪时,为避免住宅区受到影响,可以打开农田上游坝体,形成有效地应急功能。在明确了上述功能区域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加完成和科学[3]。
2.3科学分配与利用农田水利灌溉资源
目前,农田灌溉过程中的可用水资源已经表现为紧缺的趋势,客观上增加了农田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必要性。农业生产地区普遍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农田灌溉水源需求,因此决定了农田水利部门必须要运用科学规划的思路来分配利用农田灌溉资源,旨在确保农田灌溉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节约。并且,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目前有必要健全配套农田灌溉基础设施系统,依靠配套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完善建设举措来开发农田水利资源,增强农田水利资源分配与利用过程的科学性。农田水利规划的科学制定以及准确实施过程在根本上都需要依靠水利规划监管机制作为保障,然而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规划监管机制仍然亟待创新改进,合理运用农业灌溉资源来实现全方位的农田灌溉目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监管保障机制应当充分体现综合治理以及旱涝兼防的良好实施效果,旨在创造最大化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综合效益。
2.4针对小型灌溉区域的设计要求
小型罐区的设计,往往是因为水源不足,或农田面积有限所采用的一种灌溉设计。其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总体设计要以农田规模为基础,以农田灌溉的充分实现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为主,综合考虑其他配套设施功能、节水环保以及其他水利功能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模式。采取该种方案,就要考虑灌溉用地和经济建设用地的合理性,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主,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工程;第二,充分考虑农田等浇灌区域的规模,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经济型及合理性,重点要对农田未来发展规模以及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不能目光短浅,导致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过早的失去作用;第三,除对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水体资源的控制指标、使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达到节水、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4]。
2.5推动建设更为完善的农田防洪排涝工程
防洪排涝的大型农田水利基础项目工程在现阶段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农田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设备可以充分保证农田水源分布的均衡性,避免农田出现大范围涝灾或者洪灾。具体针对的重点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田防洪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关键举措就是科学制定防洪排涝规划,并且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认真按照上述的防洪排涝总体实施规划来完成水利设备建设过程。在整治农业地区的中小型河流过程中,完善与改进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系统的关键措施就体现在巩固薄弱的防洪设施建设环节,对于中小型的农田周边区域河流应当致力于综合治理。在各个年度的时间里,农田水利规划的相关负责部门都要着眼于科学制定年度农田排涝与农田防洪设施建设规划,并确保运用实时监测农田涝灾风险的专业技术手段来促进农田防洪工程的最佳实践效益得到体现,增强农田基础设施系统的排涝与防洪抗灾能力[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大型基础设施构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若要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价值与作用,那么就要依靠科学的农田水利总体实施布局与规划。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确保将科学布局的举措融入农田水利规划的各个实施环节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吴志良.基于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多功能设计的研究[J].珠江水运,2020(09):88-89.
[2]尹锐.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路径[J].科学技术创新,2018(20):102-103.
[3]李廷.试论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J].科学技术创新,2018(18):108-109.
[4]李华.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J].中国高新区,2018(10):220.
[5]宋晨.平原地区农田水利规划的布局与工作重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