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蕊
巫山县大庙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文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能够根据诗词内容了解古代对于意象的使用,有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古诗词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实现知识教育,同时能够实现德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文化
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比较注重文字和意象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容易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繁琐,学生在过度解读的影响下会失去自主理解文章内容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跳脱应试教育的思维,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探索古诗境界,感受人文精神
初中阶段选择的古诗词课文内容比较有深度,这些古诗词的创作也饱含了古代作者的思想,如果进行深入阅读能够感受到文章中的境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内容的深刻属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古诗的境界,能够以现代角度解读古诗内容,感受古代文人的时代精神,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得提高[1]。
例如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曹操。虽然曹操有着远大的报复,但是其内心世界依然有着文学追求,他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象,这些景象都是他常年征战生活中观察到的,更是他个人心境的体现。在征战的生涯当中,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多变,以及复杂的战况,他会感受到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但是诗歌当中的曹操又是另一番模样,他对秋风中的树木、星光、日月都非常珍惜,这些自然风光陶冶了他的情操,使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能够以更加平静的心态面对动荡的局面。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对曹操的另一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审慎面对小说和民间传说,能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历史故事,同时能够对历史文化更加重视,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当中。人文精神蕴含在文字当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字的一部分,充分包容着古代文化的魅力,教师结合古诗的境界,能够实现其现代化传播。
二、感受语言魅力,培养学生语感
古代诗歌的创作比较讲究韵律,这种韵律特点与现代文化中流行的说唱有着部分重叠,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两者存在的特点交叉,让学生将古诗词改编为现代说唱的歌词。学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古诗中的语言魅力,从而得到文化传承,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语感[2]。
例如在《夜雨寄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熟读和背诵,让学生确认该诗歌的韵脚。学生能够通过多次背诵后,确认这首诗歌的韵脚。而且这首诗歌的修辞方式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不是所有诗歌中描绘的都是现实场景。诗歌的前半句写的是诗人面对的现实,诗人与故人两地相隔,但是两地有着不同的风景,诗人面对着狂风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当中,他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后半句诗人开始展开想象,什么时候两个人能够再聚在一起,谈论这里夜晚的雨,一起做生活琐事。诗人将自己的思念情思寄托于雨中,应用自然风景抒发内心的情绪。教师通过引导,可以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进而利用课堂学到的韵脚知识,进行个人创作。同学们可以选择日常听歌时遇到的节奏,将这首诗歌重新作曲,该诗歌的主旨就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语文教学可以展现出趣味性。
三、改善教学不足,实施情境教学
不恰当的古诗词教学会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教育的进一步展开。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其与现代中国文化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古诗词内容看起来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该从创建适合的情境入手,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诗词情境,这样能够使古诗词教学更具成效。
例如在《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人当时的情境。幽州就是当时的北京,但是唐朝时期北京并不是政治中心,诗人在北京登高远望。他没有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而是在景色当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人在自然的壮阔和时间的长河当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诗人的这种感受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壮美的景色,宇宙的静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能够与诗人的境遇感同身受。诗人在远方履职,但是却怀才不遇,不能进一步升值使他产生了对人生的无奈感。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过,现代青年也会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挫败感,并且应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这种感受,这些都是生活的赠予,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用适当的方法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自主传承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具有深度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文化自信,能够从哲学和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古代文化的高度,还可以对这些古诗词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文丰.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
[2]舒婷,彭海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5):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