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徐永政
[导读] “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以环保理念为突破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性以及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徐永政  114100

摘要:“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以环保理念为突破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性以及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不断深化,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核心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地理知识,具有非常实用的应用性。在“核心素养”概念下,高中地理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和规范意识的培养,加强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系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现实生活运用。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的核心素质。
        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全面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地理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可能带给高中生高中地理科目枯燥、难学的想法。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高中地理与现实世界的多种实际事物息息相关,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老师站在全面的高度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融入生活元素,帮助高中生摆脱了高中地理学科抽象、难学的特点。高中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的想象力,促进其全面和整体的发展,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1.2 激发学生团队意识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任何阶段、任何时期都与身边的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的一味地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是学生的朋友、合作伙伴,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课堂中,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人的学习小组,组内同学探讨学习知识,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团队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就具备了团队意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有积极地意义。
        2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1 注重生动地理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习兴趣和热情一直是支持学生持续学习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育方面。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生动形象地理状况的创设,通过信息技术将地理知识转化作为生动形象的形象、音频和视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行星地球”的教育过程中,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关于宇宙中银河系和太阳系的相关教育视频。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各行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在生动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意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三,要明确理解自然发展的规律,理解人类如何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个概念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很难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暴露在形象教学环境下,提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说明“自然水循环”时,为了更好地渗透认知观念,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教学情境,展示“一滴水之旅”的微电影,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非常短缺。这时学生们的求知欲受到鼓舞,就能进行积极思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出了水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接下来,教师们今天都学习了水的循环运动过程,在此期间,人类的活动都会对水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学生们必须保护水资源,使其不受自然惩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从数量上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观念。
        2.2 渗透环保理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对各种人地关系做一定的理解,还需要学生理解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方法。环境保护是当今的热门话题,环保理念是契合人地协调观的理念。而相比广泛的人地协调,由于是现代的热门话题,环保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以环保为突破点对全面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环保观念的教学,以有效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节,教师就可以拓展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探究活动。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中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地区如华北地区为例,让学生从大气运动的角度思考华北地区污染严重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华北地区污染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工业结构(钢铁工业发达),另一方面在于污染扩散慢(北部多山,阻挡冷空气,多静稳天气),最终还是落实到人地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当然,在这一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解决方案。这样,以环保理念为突破点,教师有效渗透了人地关系的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统一,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综合当地的教育环境,加强资源整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进行观察和实践,让学生在加强地理知识、巩固实践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2]。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演示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看降水量和径流量分布图,让学生加强对地理现象的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可以结合具体地区,让学生探索地域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 结束语
        总体来说,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对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地理自身也用着它包罗千象的知识体系和充满生活风味儿的学科特点,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想要摆脱传统教学,在课堂中所展现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就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来主动地观察各个地区的地势、水文、河流等特征,不断地增强自己对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47):147-148.
[2]李长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18):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