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成都山地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刘肃
[导读] 本文通过解读“公园城市”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涵,结合成都实践探索,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展开研究,提出其规划设计策略,以期解决大尺度山地型城市生态公园的效能发挥。

成都空港产业兴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刘肃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公园城市”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涵,结合成都实践探索,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展开研究,提出其规划设计策略,以期解决大尺度山地型城市生态公园的效能发挥。
        一、引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首次成为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目标,并定义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合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公园城市理念提出后,成都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就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做出了一系列部署,由市规划和自然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成都市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导则》、《天府绿道规划建设导则》等公园城市设计规范和上位指引,各区各县相继成立了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启动了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和微观层面的建设实施工作。依据上位指导,龙泉山作为成都市两大生态屏障之一,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在此目标下,亟待研究解决山地型城市生态公园的效能发挥,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面临的问题
        1.生物生态:林相单一,有底无景,生物多样性不足
        区域森林覆盖率约54%,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结果,自然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的乔木林、果树林和竹林。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景观效果不佳。野生动物种类较丰富,除穿山甲外,无国家保护动物。
        2.水生态:高乏低足,近水缺水
        区域内河流湖泊众多,但均无法自流灌溉或引流灌溉,农林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基本靠水库和蓄水池等水利设施供水。
        3.人文资源:类型丰富,分布零散
        区域内自然人文资源较多,但深度挖掘利用不够,被评定为旅游级别的有洛带古镇、五凤古镇、云顶石城、蔚然花海、桃花故里、金龙长城等处。
        4.交通:转换力弱,系统性差
        对外交通以东西向贯通的过境高快速路为主,与内部道路交通转换能力不足;内部道路未成网络,缺乏系统性。
        三、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龙泉山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心和城市会客厅,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在新的城市战略布局下,紧紧围绕“公园城市”这一发展理念,笔者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利于提升大尺度山地型城市生态公园的效能。
        1.分级分权,科学划分,突出森林公园“三生共融”
        运用GIS手段,根据生态敏感性评价,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科学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①生态核心保护区,即山脊区域,面积约361.6 km2,占总面积的28.4%。以原生生态系统培育、建设为主,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以期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的原生性和物种的原始性;②生态缓冲区,即半山区域,面积约599.3 km2,占总面积的47.0%。


以都市休闲农业进行的生态建设为主,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以期通过较低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兼顾生态与生产良性循环;③生态游憩区,即山前区域,面积约314.1 km2,占总面积的24.6%。 以绿化景观建设和游憩活动为主,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以期发挥生态价值带来的生产活动的持续导入。三大区域的划分,有效协调和统筹了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确保对城市绿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开发利用主体,并形成前置条件,有效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2.分类配置,单元化推进,突出森林公园“参与性”
        传统大型山地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观赏游览方面,功能业态较为单一,着重于绿化,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居民与自然的互动,参与性较弱,且重复游览率较低。而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规划建设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公园是城市整体环境的基底,是衔接人 - 地的重要桥梁,不仅发挥生态作用,更是城市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通过对原始地形地貌、植被情况、水资源分布状况、土地等分析,依托周边城市功能板块,分类配置,单元化推进,形成“农林产业园+郊野游憩园+特色小镇”三级单元结构。按照间距不小于10公里的原则布置农林产业园、郊野游憩园与特色小镇,农林产业园每处规模控制在4-10平方公里/每处,形成人工特色景观到自然景观的融合过渡;游憩园规模控制在3-5平方公里/每处,绿化与建筑控制按照大型综合公园或专类公园的标准进行控制,形成户外绿色活动空间;特色小镇规模控制在3-5平方公里/每处,形成对外交往、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三类特色单元,对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严格控制,既保持小镇宜人尺度,又配备充足的空间以培育特色产业、安排生活功能。三级单元模块结构系统构建“人、城、产”美好生活场所,是“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
        3.边界渗透,多维串联,突出森林公园“可进入”
        山地型公园城市公园多为城市重要的视线廊道或生态屏障,传统规划建设以保护为主,整体可达性较差,缺乏对内对外交通统筹组织。对外交通多为达到山脚或穿越山体的快速通道,对内则为原住民生活生产所需便道。山体大多高出城市界面,建(构)筑物高度受到一定控制,因此山地型城市公园往往视线通达性较好,但缺少吸引视线或辨识度较高的导向性物体。因此,在分级、分权、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级的道路串联整个生态公园体系,引领城市与公园的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可进入”。通过水平和竖向上交通的梳理,形成环山景观大道、环山轨道、半山游道、全域绿道多维交通格局,实现快速到达,全境游览。环山景观大道处于山体与城市过渡区域,打造山脚环山景观大道,增设与外部高快速路网的接口,实现周边城市半小时到达临近农林产业园、郊野游憩园、特色镇。环山轨道与城市轨道接驳,可快速导入大量游客,一方面可利用大容量公共交通实现游览的便利性,一方面减少对景区停车场、道路交通的压力。半山游道串联森林、农林产业园、郊野游憩园、特色镇,使山体各部分景观道路形成连环结构,实现半小时进山,并使用景观主题打造手法,形成各具特色景观分区,展现“远观有势、近览有质”的景观效果。全域绿道总长约800公里,以主绿道、次绿道、绿经三级体系,构筑层级清晰、功能完善、通山达水、主题各异的森林绿道。
        四、结语
        在“公园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下,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上,也体现了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龙泉山从城市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森林城市公园,是城市对于环境、经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本文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切入点,提出大尺度、山地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即“分级分权,科学划分”、“分类配置,单元化推进”、“边界渗透,多维串联”,提升山地城市公园效能,以期实现其“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发展目标。
参考资料:
1.天府新区:公园城市 未来之城     中国新闻网
2.《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
3.成都市规划和自然局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四级规划》 2017.12
4.吴歆悦 李雪艳 《公园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杭州为例》 园林与建筑杂志  2019第2期
5.拓弘 《公园城市”理念下重庆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部新区为例》万方数据  20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