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 邵珠林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邵珠林
[导读] 现如今,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缺陷,在安全时期不会暴露任何问题,当地震来临时会十分致命。频发的地震灾害促使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完善结构设计,增强建筑性能,提高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

山东省城建设计院 邵珠林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现如今,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缺陷,在安全时期不会暴露任何问题,当地震来临时会十分致命。频发的地震灾害促使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完善结构设计,增强建筑性能,提高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程的质量和强度,在设计阶段应当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分别体现规则。设计复杂程度的提升可能会带来质量与刚度的不均衡,这种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更弱,在面对强力的震动时大概率发生断裂或扭转问题,导致建筑主体产生严重的损坏。建筑结构的整体布局也是影响工程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案例显示不规则或不对称的建筑结构,在面对强震动时,发生扭转或断裂的概率更高。下文对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及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关键意义
        从目前情况来看,地震是人们平时生活中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地震灾害产生以后的危害性、破坏性非常大,并且也具备了很强的不可预估性。因此,一经发生地震,影响程度将特别大,倘若人们居住的建筑没有抗震能力,就会危及民众的个人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可见,建设物本身的抗震能力具有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在很早以前,我国在对建筑结构抗震标准方面就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准则,所以大部分结构设计人员都意识到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保证建筑抗震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继而保障建设物的整体安全稳固性,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因此结构设计人员的责任重大,如何使建筑在地震来临时发挥出应有的抗震能力,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是结构抗震设计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2.1选择建筑场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震对于处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建筑企业应提高对建筑场地的重视,对建筑物场地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考虑,尽量选择一个能够对建筑物起到防护作用的场地。如果在沙地上建造建筑物,或是将建筑物建造在地质条件比较差的斜坡上,那么当遇到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就会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影响,如若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建筑物很可能就会发生崩塌。基于此,建筑企业对建筑场地进行选择时一定不能选择这种地质条件不好的场地,做出最终选择之前先要对所选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进行全方位考虑,确保场地的稳固性和良好性。
        2.2建筑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当前国内建筑结构主要采用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填墙框架”,这种建筑结构的主体的钢筋混凝土,在面对强震动时出现剪切破坏的可能性较高。此种结构外墙框架柱在强震动环境下会因为窗下墙的限制出现短柱型剪切型损坏。而使用了框架一体建筑结构的建筑项目,案例显示在强震动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最弱。还有一种以“底框结构”为主要建筑结构的建筑物,这一类建筑物底层的刚度更弱,面对强震动环境底层首先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影响上层建筑。与之相似的还有“填墙框架”类型建筑结构,同样是因为地层结构受影响严重,导致上层建筑也出现严重损坏。



        2.3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质量
        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为混凝土结构,目前虽然在绿色环保理念推广下建筑材料也在积极的创新,但在抗震性方面较好的材料仍有待研究。如果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能够具备较好的强度,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必然能够保证结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降低建筑结构坍塌的概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项目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在强度和韧性方面虽然有所提升、抗震性也在不断优化,但整体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持续进行完善的研究。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策略
        3.1强化建筑施工场地的选择
        对于建筑质量来讲,其建筑施工场地的安全是一项基础性保障。所以,在对施工场地进行选择时,需结合周边环境、施工难度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建筑施工过程得以健康、有序开展。由于建筑结构类型的不同,对于施工场地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国家对于施工场地的安全等级也做相应的划分。如普通类型的施工场地为丙类,通常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工程施工中,甲类施工场地对于建筑安全系统有着极高的要求,需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的破坏力。如大型商场、居民区等建筑工程施工场地应当尽可能选取不易发生地震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人流量非常大,一旦发生地震,就比较难将人流进行迅速疏散,因此这种类型的建筑应当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且在进行抗震设计时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同时相关设计人员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讲,在对施工场地进行选择时,应当结合多方面因素展开综合性研究和考量,尽可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抗震等级类型,从而有效地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
        3.2科学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将整体建筑抗震能力提高,在具体设计环节能否正确选择建筑结构体系将会对结构的抗震设计有着较大影响。所以在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对如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第一,在具体设计环节,设计人员需要一直维持一种建筑物整体思考的方法,也就是某些结构体系不影响整体建筑的抗震性能。即便发生地震建筑物部分受损,但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到整体建筑的稳定性。第二,在开展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正确掌握地震荷载作用的传递路径。通常都属于水平荷载作用,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建筑水平方向能够均匀荷载。如若存在转体结构,那么在设计时需要确保对应的荷载能够于转换层内发生1至2次转换。第三,在实际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确保各个建筑结构部件的刚度和强度均在规定数值之内。并且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建筑构件能够均匀分配荷载,尽量防止有应力分布不均或是过于集中的情况。
        3.3选用高性能防震材料
        在挑选防震材料时,不可一味看重经济成本,而应将重心放于抗震性上,选用高性能材料。在施工前,要展开高效的质量检测,保证材料性能和施工要求吻合。在对地基处理时,以往的方法是在地基底部填上一层粘土,以削减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后来有关人员进行了改进,用沥青取代粘土,使抗震性大大提高。在建筑物围栏、墙体设计上可选用材质偏轻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要以质量、安全为重,再展开轻量化筛选,从而获得最好的抗震设计实效。
        结语
        总的来讲,建筑类型不同,其所具备的性能也有所不同。国家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确保建筑安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强化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基础。因地震灾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社会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所以必须强化抗震设计以确保建筑物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赵荣国.浅谈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J].汽车世界,2019(019):205.
[2]孙海宾.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20(06):220,226.
[3]祁广星,王康宁.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07):61.
[4]陈文智.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有效对策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