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7期   作者:贺新军
[导读] 与普通道路建设项目不同,市政道路工程由于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因此强调必须要具有施工周期短、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贺新军
        湖南梅溪湖建设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与普通道路建设项目不同,市政道路工程由于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因此强调必须要具有施工周期短、安全系数高的特点。而道路施工技术则是决定这些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必须要加强自身技术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施工材料以及现场施工秩序,确保能够有效提高道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继而对其项目开展方式展开深入思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现场管理;技术要点
        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交通道路作为发展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脉络,已经逐渐成为了市政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其中技术管理与市政道路工程的造价成本与项目质量都息息相关,然而由于现场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因此在对现场技术进行管理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通过采集现场的环境、技术、施工参数,来实现全方位把控施工技术,以此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一、市政道路工程中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不到位
        市政道路工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切除破损路面、地基处理、材料配比、混凝土沥青铺筑、路面养护等各道工序,并且每一道工序之间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施工质量。然而由于施工周期较为紧迫的缘故,许多施工单位为了能够确保按时完工,常常会忽律了对工程的技术细节管理。更有甚者,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明知工序技术处理不到位的情况下,依旧会展开下一步施工计划,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不到位,无法有效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1]。
(二)施工规划不科学
        由于作业地点不同,现场的水文、土质结构以及气候特点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处。因此需要建设单位至少要保证展开作业之前,首先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根据图纸设计要求以及作业环境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如此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现场施工技术的合理性,并确保能够有效完成施工任务。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部分施工单位仅仅只是将目光集中在施工成本方面,在进行施工规划时更多的考虑如何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如此一来由于技术选用不合理,因此常常在施工过程中碰到阻碍,导致道路工程质量受损。
(三)施工材料管理不到位
        材料是发挥完美技术效果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常常会出现与技术选择一样的问题,便是没有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去选择建筑材料,一味追求在更少的成本下进行建筑。这种方式虽然短时间内能够满足道路的使用需求,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在无形中增加相关部门的养护与维修成本,不仅降低市政工程的社会效益,甚至还会留下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材料安置过于随意,没有妥善保管材料的完整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技术效果,缩短市政道路工程的使用寿命[2]。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一)现场勘探技术
        市政道路施工环境复杂,刨除现场的交通因素以及建筑障碍因素之外,最需要关注的便是城市路面下的管网分布情况。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联系有关部门了解地下结构设施的详情,在遇到由于年代久远而失去图纸考证的情况,施工单位可以记住声波探测仪器来确定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以此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如图一所示。除此之外,在遇到一些路面修复工程时,施工单位不光要单纯的对路面进行修复,同时还应当根据路面损坏情况来判断具体的病害原因,如荷载过高导致路面沉降、土质含水率过高导致路面沉降,甚至是天气因素造成的路面开裂等等。此时便需要施工单位具体的测量施工地点的土壤含水率,同时结合周边环境特点来分析作业现场的地下土质结构,然后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材料对现场展开施工,如此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施工质量问题。以SX省某市政道路工程为例,该工段由于地面沉降现象导致路面出现多道不规则裂缝,最高长度甚至达到了0.7m以上,需要修复面积约为8.12m2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清除路面破损后对地下土质进行了勘测,结合SX省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判定地质结构为黄土湿陷性土质,其路基含水率大于20%,地下湿陷层厚度为5~7米。于是为了保证修复效果,该施工单位决定采用土工格栅式路基填筑方案,并采用砂砾填料9m3,以此确保该路段修复结束后不会再出现沉降现象[3]。


(二)材料管理技术
        材料的使用同样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除了需要根据作业现场的施工条件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材料配置以外,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到市政道路工程由于使用需求而需要缩短养护周期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选择建筑料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材料的混合比例问题。以水泥材料为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基层裂缝反射现象,也就是由于温差、湿度、荷载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路面基层混凝土层出现开裂现象,于是在预应力作用下导致路面表层沥青也出现裂缝。针对此种现象,施工单位可以控制水泥混合料中的矿料泥量,减少其中的细粉含量,以此保证路面基层的刚度与强度,从而有效避免路面裂缝的出现。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可以采用一定的物理手段来控制路面裂缝的出现,例如每间隔相等距离对路面基层作与切缝处理,然后使用沥青砂材料进行回填,如此可有效增加路面的荷载强度,并缩短路面养护周期。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还可以采用在沥青层与基层之间设置隔离基层的方式,来减少路面裂缝的连锁反应与扩大。
(三)现场施工管理技术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单位还应当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实施现场施工管理,确保实际工作过程中现场的一切施工行为能够有序进行。为此,施工单位可以采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将现场的施工进程、环境因素、管理要点等内容全部纳入到管理系统当中,通过施工系统的全面监管,来实现科学化的通常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平民施工图纸不同,BIM技术除了能够建立起道路工程的立体模型之外,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数据采集系统来自动记录施工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通过统计温度变化、降雨变化,来自动计算作业现场的土壤含水率问题,如此一来便使得作业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确地参考数据,并根据系统提示的相关信息,严格把控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问题(如进行填筑工作时控制回填料的干湿度;养护阶段及时设置保温措施,气温改变引起材料温差过大等等)。除此之外,通过BIM技术还可将地下排水管线的施工图纸输入到系统当中,当市政道路工程涉及到土方挖掘工序时,可以通过观测每天的工作量来自动计算当前掘进面与地下管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及时为人工发出预警,有效避免了由于人为疏忽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4]。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施工质量问题,并从现场勘测技术、材料管理技术、施工管理技术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振伟.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J]. 新材料·新装饰,2020,2(16):80,82.
[2]李玉明,李雨,郭一君.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9):202.
[3]郑胜伟. 市政道路建设中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地基与施工技术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4):163-164.
[4]钟光铃.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上),2018,16(6):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