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梅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云南省 昆明市 650111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愈发多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倒逼社区管理工作转型升级。本文分析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 网格化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的社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社区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治理危机日益严重。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呈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对社区的服务管理手段、效果、质量、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改进提升社区管理工作,完善治理机制体制,从而提高社区管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目前各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发展比较迅速,政府搭建的公共平台也能为公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实现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就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2004 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试点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各地广泛复制推广,并且大多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社区网格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持续加强改进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省市委先后颁布了相关政策进行指导,从顶层设计角度进一步理顺了社区治理机制,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动态的治理模式,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放。传统管理模式在获得信息上基本是被动去做的,经常是在一类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以后,管理工作才着手实施,从而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在城市管理环节,网格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并且还可以充分解决管理过程的各项问题。一旦网格内的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这部分问题解决。社区管理各方面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实现了准确、有效的动态化管理。
(二)管理方式的数字化。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数字网络管理模式,它与当下信息技术的联系相当紧密,GPS、3S 技术、海量数据库、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支撑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技术水平。在网格化管理模式蓝图中,科学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思路有机地合并,为社区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工具理念与社会管理的高度契合,并最终共同为社区网格管理提供服务。
(三)管理内容的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为核心思想,明确各部门的关键着力点,建立及时、高效、合理的业务流程。精细化管理是网格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和本质要求,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粗放、落后的弊端,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前进。同时,依托管理手段的数字网络化,保证管理的及时、准确和高效。社区管理工作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精细、更具针对性,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四)管理机制的系统性。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往往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较差。管理系统内信息单向传递、政令混乱发布,属于行政命令式管理。在控制论上属于比较典型的开环控制。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管理模式,监督工作人员既负责信号录入,也负责评测结果,对整个管理过程起到全面控制作用。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制的重要组成,另外也对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状况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就能够让相关部门的工作得到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同样也是闭环管理的工作形式,从而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格划分有待完善。 网格划分一般是按照“就近就便、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治理网格划分,以居民小组为主体,以小区、楼栋、商圈、市场为单元,一般按照每个网格200—300户标准。但在实际划分过程中发现,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共驻共建单位,因行业类别不同,划分在同一个网格相互交叉,社区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区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二)网格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地方仍然将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而不是服务上,将深入基层与群众沟通交流视为搜集社情民意、维护稳定以及加强社会控制的手段,并没有从认识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及“以服务来促管理”的真正涵义。有些人员工作方式老套,方法单一,既缺乏与群众交流的技巧,又缺少说服、教育和引导的耐心。一旦与群众意见不一,便会陷入僵局,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三)居民参与有待完善,目前,社区网格化的群众基础仍较为薄弱,其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多依靠网格长主动推进,民众并未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少积极与管理部门反映沟通。另外更为显著的一点是,当前社区居民对于个人隐私的关注使得其自动远离网格管理。大多数群众顾虑信息安全,故不会主动参与,无论是基本信息还是困难都选择自行处理。
(四)网格化管理工作资金保障有待加强 ,社区的资金大多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缺少必要且稳定的资金保障。网格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在市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5元的基础上,区、街道每人每年各补助5元,专项用于网格工作人员补助。但相对而言,外出务工人员每天轻轻松松就能够赚到100—200 元,在横向对比的情况下,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科学划分网格,通过召开网格划分初审会、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网格划分进行研究确定。城市社区内较大商务写字楼、各类园区、商贸市场、学校文卫、医院及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为专属网格。网格划分后作为社区以下的管理服务单元确定下来,其他相关单位不得另行划分管理区域,网格编码统一排序并确定,以实现网格地理信息管理数字化
(二)加强社区网格员队伍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实现“智能、高效、慧民”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引进和培育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区工作者,为进一步改进提升社区管理质量提供人才保障。将网格员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的社区管理组织。实行培训纪实制度,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培训,培训情况存入个人档案,做到痕迹化管理。组织老带新,在传帮带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提升。
(三)完善网格管理社会参与机制 ,完善网格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引入社会组织,推动“三社联动”力推进社区、社区、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工作,促进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增加参与社会工作的联动性。积极响应社区多元化需要,协调社区各项资源,通过公共建设、私办援助、社会企业合作等方式,引导社区单位、社会工作机构、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四)加大网格管理资金保障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的社区治理服务的筹资机制。严格落实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确保每个社区每年不少于 20万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的社区治理服务的筹资机制。区财政统筹各类保障资金,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并且不得挪作他用。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定期审计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居民监督,保障资金公开透明使用。
作者简介:张应梅, 1965年6月, 女, 汉,学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 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