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宋兰芳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6期3月下   作者:宋兰芳
[导读] 现阶段,城市生活的居民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不足问题出现,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工作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在此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保证设计效果,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水平。

1309211989120***26  宋兰芳

摘要:现阶段,城市生活的居民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不足问题出现,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工作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在此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保证设计效果,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水平。结合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现存问题,提出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给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为了确保城市只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必须对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加以重视。由于城市新旧城区的地下设施建设时期不同,所使用的管材、施工技术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大了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的设计难度。如果不能掌握地下施工环境,了解原有给排水管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系统管网的分布,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发生施工安全问题,最终建成的给排水管网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排水效果。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倡导下,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达到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目的,而且通过新的给排水系统结构,能够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从而为市民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比作一块海绵,能够在自然环境变化期间,快速适应环境,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下雨期间渗水、蓄水,干旱时节,调用此部分水资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保证城市防涝前提下,尽可能地蓄水,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提高给排水协调管理能力。我国人口较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依靠南水北调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以雨水资源作为管理对象,打造新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本文以市政给排水设计为例,提出海绵城市理念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研究。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现状
        2.1自然因素
        尽管现阶段人们能够预测天气变化,但仍无法实现对气候变化进行有效的干预。在气候突然变化时,无法及时应对。在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大部分设计人员会依据对天气变化的分析,进行管道系统的设计,但是,因天气变化的突然性,使得设计人员难以有效地进行给排水系统优化。一旦面临极端恶劣天气时,给排水系统运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2给排水系统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目前,在湖北省地区的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为配水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也在向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这也对配水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准确掌握城市发展需求,设计出的给排水系统运行时就可能出现问题,例如水压不足的配水问题。对排水管道没有做好精细化管理,就可能出现管道堵塞、管道泄漏等问题。
        2.3维护管理的问题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广泛普及,设计师们纷纷开始在给排水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但是现阶段,城市建筑给排水系统出现维护与建设不平衡的现象。过于重视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而对给排水系统的维护不重视,导致部分给排水系统在运行期间频繁出现故障。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道路行车道和人行道优化
        在降雨量大的区域,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选择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上面层采用OGFC混合料,中、下面层选择乳化沥青作为封层来减小路面渗水性。同时,可在上面层的透水层中埋设排水管,使得入渗雨水能够沿着道路横坡汇入排水管,通过排水管接入两侧绿带。分车绿带两侧路缘石均采用开口立缘石,并在两侧分车绿带中设置雨水口。人行道可使用透水砖进行铺装,透水基层为25cm级配碎石,并在人行道透水基层埋设排水软管,通入路侧绿带。
        3.2统筹规划,建立合理完善的市政排水体系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过程复杂,环节众多。在正式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须全面开展统筹设计工作,借助海绵城市的概念,建立科学完善的排水体系,利用绿化带、机动车道等地的透水性,及时消除积水,更好地回收雨水,且在处理后可再次利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建立科学健全的市政排水体系,设计人员须开展细致、周密的统筹工作,合理布局,在建设新设施的同时加强老设施的功能,使新老设施联合发挥作用,构成相对完善的市政排水体系,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确保其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3.3大型附属设施提升雨水蓄水能力的运用
        附属设施的功能是帮助道路排水,包括路肩、边沟等细节部分。在设计阶段,应合理选择建造用材料,控制各原料间的配比。通常情况下,新型混凝土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以往的混凝土易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且净化雨水的效果不如预期,在实际建设这些附属设施时,可适当采取措施,加强雨水净化和回流的效果。在城市建设中,常会在建设基础设施之外构建附属设施,比如路基岩石等。路基岩石应用于道路建设中,可显著降低路面积水发生率,并且能够促进多余水分渗透至绿化带中,提升集水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时,可充分运用大型附属设计,显著提升海绵城市理念的利用效果。
        3.4下凹式绿化带设计
        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标高一般超出横断面,这使得降雨期间路面汇集的雨水难以自然地流进两侧绿化带,只能利用雨水口流进排管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网负担。为了充分利用雨水,减轻管道排水压力,道路横断面的绿化带可优化为下凹式,使雨水在下凹式绿化带汇集、利用。但是,路基在雨水浸泡作用下强度会逐渐减小,路面结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为了降低下渗雨水对路基强度的影响,应在绿化带底部及两侧铺防水土工材料,使得下渗雨水和路基隔离。当道路两侧存在林草地,应将人行道横坡向林草地倾斜,使得降雨流向林草地。在年降雨量不大的地区,城市次干路或支路横断面可采用单幅路凹形断面。当城市交通量较小或路基横断面宽度不大,还可在道路中部设置排水沟渠和雨水井,将雨水引入路基的排水管道中。
        结束语
        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基础,尝试设计一套新的市政给排水设计方案。本研究以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为例,根据工程特点,以排涝作为前提条件,设计排水方案。在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将此理念贯穿给排水系统的每个设计环节中,充分利用此理念,可显著提升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满足城市居民用水排水需求,提升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质量与效率。根据排水设施功能不同,将排水方案划分为多个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同时给出了给水建议。应用测试评价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市政给排水管理需求,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利于市政给排水设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颖莉.海绵城市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8):99-100.
[2]徐晓波.城市排水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2):130-131.
[3]冯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工程设计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4):10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