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璞
北京建谊高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012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建筑的发展迅速,建筑设计创作的灵魂来自人在空间中活动特点和体验的关切,尽管形式在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建筑设计创作绝不是形式的游戏和建筑师自我陶醉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过程中人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空间体验的剖析,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一种立足于空间整体性、开放性和公共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创造具有空间活力和城市价值的建筑空间。
关键词:公共建筑;城市规划;相互融合
引言
公共建筑工程是城市的标志,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工程设计风格也越来越多,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设计效果会对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水平也会影响城市规划,因此,需将城市规划与公共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同步发展。
1我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面临的形势
1.1单一的节能向综合性能提升的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建筑的建设和管理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探索,由过去主要关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转变为以满足人民群众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引导和营造,建筑节能与合理舒适需求并重,更加关注全过程的管理。
1.2财政激励政策更加多元化
从我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政策体系看,政府在规划约束、财政激励、项目监督、考核评价等方式的行政管理方面发挥比较多,相应的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入“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财政激励正在逐步减少,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陆续停止,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管理的引导手段逐步向更加偏重市场和商业驱动的融资模式转变,探索绿色金融支持合同能源模式、未来节能收益权抵押、能效交易、碳交易等多元化市场模式将得到发展。同时,配套的节能管理体系、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公共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指标进行控制。
1.3单项技术节能向整体节能效果转变
传统的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只针对建筑内部的围护结构、用能设备进行管理和改造。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围护结构、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升空间已经不大,将由重视单项技术应用向重视综合应用效果转变,单项技术改造向系统综合改造转变,节能改造向绿色改造转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加强,运行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2建筑设计中的创新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创作通常会从一些特定的问题出发。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并且要体现出设计独到的地方,那一定是跟建筑师所理解的或者分析的特定问题有关。这里所说的特定问题有时候是非常显性的,例如来自场地或者是任务书给定的特殊情况,其中有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举个例子,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整个场地周边建筑都是古典的、对称的格局,而东馆的场地却是梯形的,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对称格局的城市空间的和谐关系,又要保持建筑与不对称基地形态的一致性,就是这个设计比较重要的一大挑战。从这个特定的问题出发来解决问题,就形成了非常独到的设计。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可能是非显性的,建筑师拿到的基地和任务很正常,没有太大的挑战。那么在很正常的任务或者正常的场地环境的情况下,怎么去做出特色?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挑战,这也是建筑师在设计院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因为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任务,前面都有规划,还有城市设计、前期任务的策划,所以给出的基地条件和任务书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显性的问题,没有特别突出的、矛盾性的问题。那么,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去发掘独到的研究问题,成为建筑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建筑设计如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来自研究,关于“设计研究”一直是建筑教育的重要话题,充分的设计研究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出优秀建筑作品极为重要。而研究的核心是发现和定义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不同于显性的问题,通常是隐藏于现象背后并发生作用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筑师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加细微的空间体验,也需要有捕捉问题的敏感性。建筑师可能会从大量的与场地和环境相关的丰富信息中或是从自身积累的背景知识中,来理出头绪,来发现具体任务中突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在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需要把这个过程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寻找建筑设计创作的突破口,尽管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但却是通向设计创新的必由之路。
3公共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融合策略
3.1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设计
城市规划属于社会实践内容,能够促进社会以及物质空间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在设计内容方面,已逐渐从单纯的形态设计发展为综合性设计,对于色彩、造型、材料质量等要求比较高。在城市规划中,应与社会环境进行有效融合,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于日常居住以及消费的实际需要,进而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现如今,城市规划设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规划设计技术类型也逐渐增多,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物体本身与公共建筑工程是否能够融合共存。
3.2公共建筑设计依存于城市规划设计
公共建筑工程依存于其周边环境,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重点考虑周边环境。在单体公共建筑以及群体公共建筑设计中,要求重点考虑周边环境特征。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有些设计人员盲目追求建筑特色以及新奇效果,容易忽略周边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导致建筑工程与周边环境之间缺少直接联系,虽然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美观度,但是实用价值比较低。对此,在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中,应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作为指导,高度重视公共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度,不仅能够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美观性,而且可以丰富建筑工程实用功能。
3.3完善群体效应设计
在部分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中,城市环境的协调度比较差,虽然单体设计效果比较好,但是对整体效果进行分析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城市规划设计需将群体空间环境作为重要基础,而在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中,需将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与户外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基础,进而创建有效整体。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提升城市规划与公共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公共建筑工程实体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应对建筑工程群体与构成物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在建筑工程群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所处环境中的历史文化特色、环境因素等,保证城市规划与公共建筑之间的有序性。
3.4强化文化纽带作用
公共建筑工程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通过对文化纽带的作用进行分析,城市与公共建筑工程之间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需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应丰富城市文化精神。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首先需明确文化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城市规划方案,进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中,也应详细了解文化形式,丰富公共建筑工程文化内涵,全面掌握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将公共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进行有效融合。
结语
建筑是形成城市空间的关键要素,建筑设计创作中是否将建筑物作为组成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去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态整体性和实际效果。而建筑空间及其场地空间的开放性,也是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服务于人们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马冬艳.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密切关联[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