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春
郓城县建设工程监理中心,山东 菏泽 274700
摘要:为推动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但部分地区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内容,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不仅对城镇化建设造成阻碍作用,民众的生活品质也显著降低。针对这种情况,需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协调处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大,所以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够被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文章主要就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提出相关建议[2]。
1城市生态环境概述
生态环境是城市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直接关乎经济的发展潜力以及城市的生活品质。在城市生态环境范畴中,生物与环境为重要的组成要素,两者既具备相辅相成的优势,又存在彼此制约的局限性,在生物和环境中寻求均衡点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得到人、生物等各类要素的参与,其中人起到主导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将在根本上影响生态环境,直接决定其发展或毁灭。为推动城市朝高品质的层次发展,则需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正视其中的问题,以科学的方式积极应对,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2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严峻
由于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土地需求,导致频繁出现一些耕地遭到占用等情况,不能够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为满足城镇经济发展需求,部分地区对农业用地、河道等进行占用,以此来促使土地面积得到扩大。土地利用形式与自然发展规律所背离,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部分地区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规划方案不够科学,扩建的盲目性较强,导致土地利用率显著降低。最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数量显著增多,农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导致农业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显著增多,很多地区直接堆积或填埋固体废弃物,这样将会严重污染到土地资源。
2.2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首先,部分民众不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向周边河水中直接倾倒生活垃圾,严重污染到水源。特别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会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如果不能够科学处理污水,将会污染到河流。其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迁入了大量的企业,这样在生产过程中将会有较多的污染物排放出来,进而污染到空气环境。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小轿车数量显著增多,噪音污染问题逐渐加剧。
3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3.1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
首先,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受规划方案的直接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及领导需对地区工业布局合理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对地区环境资源实地考察,对环境承压能力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全面搜集,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其次,要紧密融合城镇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将乡镇工业园区设立起来,统一处理乡镇企业生产运行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通过集中处理企业废弃物,能够促使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和减少。
3.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宣传工具的宣传作用。利用世界水日、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通过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活动,开展科普环境保护教育,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从不同程度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人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3.3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针对城市中出现的大气污染、污水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噪声污染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整治、重点企业VOC治理、黄标车淘汰、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开展重大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市水环境安全。联合有关部门加强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及生活噪声污染治理,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在垃圾管理的过程中,将垃圾分类进行不断的完善,此外,在城市的相关规划当中,将城市的相关建设和环境的评价体系进行同步,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严格把控城市污染的排放量,提供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
3.4强化全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发挥出引导作用,积极携手群众共同着手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群众的力量可观,需要加强宣传,强化其生态保护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共同构筑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空间。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群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差异化对待。其中以经商者为重点对象,此类群体易由于利益的驱动而做出损伤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需要着重对其做好宣传工作,使其从主观上改善不良理念,树立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减小经济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部分工业活动带有较强烈的商业色彩,经济效益成为参与主体的重要追求目标,因此容易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针对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监管工作,但不可避免地存在遗漏,且实际工作中部分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足。对此,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生态环境法规加以补充,发挥出法律的约束作用,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各个城市也应当积极跟进,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理办法,从而在源头上规避生态环境受损的问题。
3.6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方式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镇企业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部分乡镇企业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能力,导致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大力调整,通过一系列针对性优惠政策的推行,激发乡镇企业革新生产流程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将更多现代化的绿色技术引入进来,促使清洁生产目标得到逐步实现。其次,要适当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技术、经济实力,又要客观评价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要督促企业领导向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积极革新与改造生产技术,促使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遏制。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和落后,带来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作用。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日趋关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于城镇化建设中。因此,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意识,不断优化城镇化建设路径,加快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环境执法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管职能,依据法律政策规范开展环境执法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污染环境的社会主体,促使社会主体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得到增强[3]。
参考文献:
[1]徐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探究[J].节能与环保,2018(11):42-43.
[2]左海梅.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周刊,2019(29):25.
[3]王雅倩.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区域治理,2018(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