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林存显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林存显
[导读] 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是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之一,各地区建立了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

        梁山县行政审批技术保障中心  山东济宁  272600
        摘要: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是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之一,各地区建立了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建立项目审批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当中,未能有效地集中。而审批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大方向,其中正确地将问题导向运用到建设项目改革中,能够对于过程中产生的疑点、难点等起到快速、精确、有指向性的问题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程建设  审批制度


        引言
        基于“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为其打造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差异化审批服务”的服务理念,打造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了个性化流程选择、一次性告知、审批政策数据库、数据全流程共享、全过程业务协同、智能流程引擎、中介平台成果共享等独有功能,协同化解审批服务办理时限长、审批环节多、提交材料繁、中介服务乱、办事流程杂的五大难题,提高办事效能,切实提升申报单位、审批部门审批过程中的获得感[1]。
        1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1.1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度不足
        及监管问题随着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构建一个科学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有助于政府的治理体系完善,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而对于工作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就是部门之间有质量、有效率的配合。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节省大量时间,也使得职能部门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彼此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提高工作热情,改善工作态度,对于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共同攻克。若职能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就会造成工作进度缓慢,以及出现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现象,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职能部门对各自的职责内容不清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审批工作效率低下,审批方式传统落后,导致工作内容不能有效落实。
        1.2审批流程烦琐
        结合同等级别互相审查的工作原则,分配审查的权限,之后项目的用地申请上报要逐层递交,先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之后要交由相同级别的人民政府审核,最后要将其递交给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审批。在该建设用地审批流程中,其上报的部门等级越高,其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格,实际审核的流程相对来说也会变得比较复杂,各项工作审核周期时间较长,在该过程中,一些部门会重复对征地补偿、补充耕地等层面的内容进行审核[2]。
        2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2.1规范审批程序
        建设项目审批大致程序,项目建议书-批准或进行讨论-编制可行性计划-向部门报告进行批复-编制报告-进行方案设计。在审批过程中规范审批程序,规范审批办理程序、确保审批流程合理合法、避免因为审批不规范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以往审批环节多,时限长,制度的不完善,利益多种因素,审批的初审、复审、再审是通向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工作人员的,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审批系统。因此建议取消以签字盖章的审批方式,取消传统的审批形式。另外,优化审批环节和审批方式,设定审批时限,超时追责的监管制度,也是避免权力审批的一种方式。审批部门从各职能部门内部看来,存在可能由于审批授权条件不满足,审批流程程序混乱,网上审批制度条件不足等因素,导致审批效率降低。专业审批部门因其性质,能更好地掌握行政审批的政策和流程,专业性不仅可以弥补建设项目文件中的不足,也为项目在申报中得到决策规划和风险控制上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区对审批并不理解,或落地不清晰,将审批变成多次没有目的的联合会议,在建设项目审批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反而影响了审批效率。



        2.2互联互通、优化服务
        系统与政务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数字认证 CA 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各项业务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功能,推动消防审批业务融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消防服务。实时监管、提高增效。系统具有明确清晰的权限划分,具备业务自动流转、待办工作异常预警的功能,可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和工作透明度,系统的审批全流程记录功能,还能够实现主管部门对审批过程的全流程实施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证业务办理的公平、公正、公开[3]。
        2.3一是个性化流程选择,精准适配
        系统依据具体项目的投资方式、土地获取方式、项目类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投资规模、建筑规模等项目特性,量体裁衣式的为项目选择其所使用的审批流程。首先,审批系统以投资方式、土地获取方式、项目类型三个核心要素为判断依据,自动判断具体项目所属流程分类,为建设单位确定该项目的审批主流程分类。再次,对主流程之外其他同步参与审批的事项,通过将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一比对,结合审批政策数据库内容,确定该部门的相应审批环节是否参与、以及以何种具体方式参与审批,真正形成针对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申请人,所有审批环节都一一对应、真正的“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审批流程。最后,叠加投资金额、建筑面积等判断条件,判断审批环节的审批时限,实现同一审批环节,不同审批时限,让审批流程具备规模差异化特性。不必将简单的项目按照最复杂的情况来对待,规模差异化使不同的流程得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式的针对性优化。
        2.4提前一次性全口径告知服务
        基于前述的标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审批流程服务,系统在确定项目的审批流程后,即可按照智能算法,自动归集审批事项、审批要件、中介服务内容,生成一次性告知单,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开始审批前,即可获得包含全部四个审批阶段的、全口径的审批环节、审批要件及审批时限等要素的提前一次性告知服务单,便于建设单位有针对性的提前准备材料和了解项目的报批报建全过程。
        2.5全过程业务协同,从单兵到协同,提升对外服务体验
        依托筹备协同提供提前材料审查服务、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并联审批等功能,实现全过程的、跨部门的多业务协同,结合市、县(区)二级联动审批功能,实现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最终实现一个窗口集成服务,避免申报单位多次跑,来回跑,提升用户侧服务体验[4]。
        结束语
        在改革建设项目审批的全过程,将审批事项全面地覆盖政府各部门,以此来推动流程化和标准化,并且按照建设项目的工程资金、类型以及规模进行全面分类,实施明确的分类管理。通过构建审批机制,完善审批流程以及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达到项目审批的改革成效,真正地实现精简审批环节、完善审批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全面地提升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将审批过程中以及结束后的监督监管作为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力抓手,提高认识,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管职能,在今后的审批改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成效,争取长期的有效地推进审批改革的发展,进而从中创新更多方式方法,建立起更有效的保障机制[5]。
        参考文献:
        [1]陈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房地产业,2018,(30):130-131.
        [2]肖婷尹.问题导向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策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8):93-94.
        [3]魏莹.问题导向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策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9,(46):262.
        [4]邓爱珍,陈美球,林建平,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社会认知与意愿实证分析:以江西省赣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6-28+31.
        [5]朱兆伟.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流程及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4):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