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710065
摘要:在山区公路运行中,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存在建设标准低、养护工作不到位、外部因素影响大等多方面问题,对公路运行质量和交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治理政策,以此在完善山区公路管理体系基础上,有效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行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山区公路;滑坡;公路治理
山区公路建设条件较差,在实际使用中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公路流量不断提高,实际承载力难以满足实际运行要求。尤其是在出现特殊自然灾害或气象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交通中断、甚至是交通安全事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式治理措施,有效提升整体治理水平,是山区公路管养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1、山区公路滑坡的影响因素
1.1 地质地形因素的影响
山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地形因素限制较为明显,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建设规范标准要求,部分路段只能够采用临时性的建设措施。这就是使得公路运行中,极容易受到地质地形因素影响。例如在存在明显地质运动的分水岭路段,由于岩体硬度、节理发育及地下水因素影响,就较为容易出现坍塌事故。而在凸形山坡中,如果岩层倾向于临空面,在长期变化和外部因素影响下,就会出现破碎岩石滑坡现象。而在断裂带地区,由于地下水和地形坡度影响,更容易出现滑坡现象。这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滑坡现象出现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对公路交通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1.2 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
山区本身就属于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区域,在不同的山区地层岩性影响下,如果出现地震活动频繁或者其他地层活跃现象,就会出现黏土性滑坡、黄土滑坡、堆积土滑坡或破碎岩石滑坡等现象[1]。这方面的影响,虽然能够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对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在长期运行中逐渐累积,依然会诱发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
1.3 气象、水文条件变化的影响
气象和水文条件变化同样是山区公路滑坡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近些年相关方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在降雨期间,尤其是大范围、高强度的降水,必然会带来山区公路滑坡现象。在持续降雨时,雨水会对山体产生冲刷力,进而对土层和岩石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滑坡。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山区地形的复杂性,治理措施无法完全覆盖到位,无法完全有效控制滑坡现象。
1.4 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公路交通工程本身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对山体结构和山体植被等自然条件造成影响。尤其是在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下,公路建设和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公路承载量不断加大,对公路运行安全造成影响。在相关统计中显示,山区公路滑坡现象的产生,40%以上因素是由于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造成的[2]。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会对山体植被造成影响,在山体表面自然平衡状态被破坏的情形下,失去应有的保护功能,造成滑坡隐患增加。
2、山区公路滑坡现象的治理对策
2.1 构建滑坡灾害管理数据库
要适应现代公路交通运行要求,确保滑坡灾害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强化新型技术应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根本支撑,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灾害管理数据库,是完善治理措施的基本方式。根据现有数据基础和管理经验,合理规划监测区域,并在监测区域内布置对应的监测点,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公路运行信息和地质结构变动信息,将数据准确传输至管理中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分析,准确判定监测区域是否存在滑坡灾害可能性。同时,在布设监测点时,应当尽量降低外部因素对数据监测精度影响,为治理措施制定和实施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2.2 加强支挡构造物建设
支挡构造物是控制公路滑坡现象危害的重要措施,这方面治理工作开展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山区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的对接,利用信息化平台,全面导入施工和管理数据,明确支挡构造物建设的重点。二是对于重点控制部位,在采用改变地形、排水等基础措施基础上,建设挡泥墙、沉井和拦石栅栏等设施,降低滑坡体对公路冲击及交通安全隐患。三是应当强化交通安全宣传管理,提升周边群体对滑坡治理的重视程度,对于支挡构造物出现损坏或建设不足情形,应当及时报告并采用对应的修补政策。
2.3 强化内部加固措施建设
由于山区公路滑坡现象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还应当针对地质条件和滑坡类型,采用对应加固处理措施。在当前技术体系下,可以采用灌浆、旋喷混凝土、加设石灰桩、烧结或者是综合性的处理措施,对滑坡体内部进行加固。在采取加固措施时,需要先采取临时措施,确保坡体稳定性,采用间隔式的开挖方式。在进行灌浆或混凝土加固措施时,需要做好周边岩土层变化监测,在实施调整桩长和施工方案的同时,确保整体施工安全。为更好的提升加固施工处理水平,还应当强化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在加固处理的同时,加设对应的监测点,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加固措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提升滑坡治理水平[3]。
2.4 降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山区公路是为周边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在实际运行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这就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做好环评规划,明确公路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深入落实对应的环保措施,尽量减少对自然固有结构的破坏。对于部门需要经过滑坡体结构的施工路段,应当采取对应的辅助措施,进行避免现有结构发生变动。在地质结构稳定性不足,较为容易出现滑坡灾害的路段,除采用对应的技术处理措施外,还应当通过铺设草皮防护和灌木防护等措施,利用自然条件提升地质结构稳定性,达到更好的防护目的。
3、结束语
在山区公路建设中,人为因素带来的滑坡现象占比水平不断提升,人类在利用公路建设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形式的负面影响。对于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部门来说,必须要革新传统管理理念,在采用科学技术处理措施基础上,加强滑坡治理宣传力度,引起周边群众和交通人员对滑坡治理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以此才能更好的提升整体治理水平,为山区公路运行安全提供应有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国忠.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及治理措施研究[J].智能城市,2021,7(10):59-60.
[2]汪军辉,丁晨,陈进举.某山区公路滑坡分析及治理策略分析[J].公路工程,2021,46(01):248-253.
[3]俞椿辉.闽西北山区公路滑坡灾害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