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微空间现状研究及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7月下   作者:许书 付逸 王瑞
[导读] 比起“纪念碑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和观赏性,城市“微空间”的改善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自下而上,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比调整规划、大拆大改更加温和易行,给公众带来的体验和实惠也更加立竿见影。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许书 付逸 王瑞  400015

摘要:比起“纪念碑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和观赏性,城市“微空间”的改善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自下而上,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比调整规划、大拆大改更加温和易行,给公众带来的体验和实惠也更加立竿见影。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公共空间和住区空间中常见的微空间为研究对象,依据笔者团队的实践和观察,从现状分析、策略建议和干预手段等角度展开讨论,为提升城市活力、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微空间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微空间、公共空间、微改造、城市活力
        1研究背景
        在过去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中城市大都走过了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程,大规模突飞猛进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的快速涌入和集聚,城市的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并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比起气派的广场、宽阔的道路、林立的摩天楼和闪烁的霓虹灯,人们越来越在意和关注的,是与其生活日常更直接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品质,更加向往住区的归属感,追求社区生活的丰富与闲适,希望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承载人文记忆、方便日常生活、激发地区活力、促进经济繁荣。我们认为这一趋向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城市属性的回归”,更具体地说,是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十九大之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质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如何在城市建设工作中贯彻这五大理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城市微空间研究的意义
        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对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的街道,更是渴望能够提升其空间品质。然而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适合步行的街道越来越少,能够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契合的街道更是凤毛麟角。城市的扩张和机动交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及步行环境的衰落,已经引起众多城市和社会学者关注。因此,回归街道生活、找回久违的日常生活场所,便成为当今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希望城市里能够有更多的微空间是人们愿意去往、停留和享用的“人性化的空间”,是让那些令人感到日渐割裂、封闭、冷漠甚至窒息的城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空间。而步行是使人以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接近和享用这种城市微空间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步行本身就是人们亲近、感受和享用城市微空间的过程。
        3城市微空间的定义和分类
        城市微空间是人们生活与交往的场所,城市街道边的小公园、小广场、绿地等,因其分布区域广泛、分布密度较高、与城市生活结合紧密,深受人们喜爱。微空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的大小,不能通过具体的数值对微空间进行简单的界定,微空间的概念必须基于不同维度来分析。首先,微空间与人的交往活动直接相关,空间的物质形态,空间所涵盖的功能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次,微空间的更新设计与建筑设计联系紧密,涉及到具体的空间尺寸、形状、质感等,建筑形态及组合是微空间的核心。



        通过对城市微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城市微空间的基本定义,主要是指处于街头、街边,社区内或者周边的小型广场、绿地、公园等,供人日常户外活动的场所。虽然这些微空间的面积不及一般的大型城市空间,但是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远超后者,对重拾现代城市空间的人情化,丰富街道的尺度感,增进社区的归属感和辨识度具有重要作用。
按空间形态分类:
        I.点状空间(节点):微空间面积较小,主要以小型和微型空间为主。
        II.线状空间(线性):微空间面积适中,呈线性。部分区域放大或缩小,面积得到拓展或缩小,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
        III.面状空间(区域):微空间面积较大,由若干个微空间形成的集合,并可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空间形态形成面状,服务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功能和标识性。
        4重庆城市微空间的现状和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庆中心城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也颠覆了原有的生活形态。大尺度社区的开发、封闭式小区的建设,以及过去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垂直于山体等高线的纵向和竖向人行步道的消失或阻断等,造成了步行空间明显减少和公交出行不便;因山城道路狭窄弯曲,小汽车出行大幅度增长,造成城市交通日益拥堵;许多城市街区用于单一的居住或办公功能,城市原有的复合功能渐渐丧失,适宜步行的空间和条件日益被为小汽车服务的道路、设施所挤占和取代,大大降低了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及可达性、融通性、便捷性和紧凑性,严重影响了城市活力。城市微空间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亟待更新改造。
        5重庆城市微空间改进策略
        对于城市微空间品质的综合评价,构建评价体系是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微空间品质评价体系的特点,遵循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构建城市微空间品质评价体系的逻辑方法,给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构建一套针对城市微空间品质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构建分为三个层级,一级指标包括:建筑界面、街道空间、公共设施、景观设计共4项;二级指标包括立面形象、广告标识、街道尺度、地面铺地、无障碍设计、人行交通、公共设施、标识系统、景观共9项;三级指标包括:立面改造、立面特色、标识设计感、街道高宽比、空间通透性、铺地设计感、铺地平坦度、无障碍设施、障碍物、步行舒适度、步行优先度、视觉可达性、休息设施、照明设施、环卫设施、综合标识、导向标识、节点介绍、基本景观、特色景观共20项,通过对三级指标各项进行打分得出结果。
根据以上评价体系,对研究对象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能更加有效的疏通痛点、提升微空间品质。
        6结语
        相对于城市中按规划要求设立的广场、公园、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微小型城市公共空间无处不在,占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大份额。所谓“微空间”,并不以单一空间形式和固定尺度存在,而是微观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如人行道、街头公园、街旁绿地、单体建筑周边的公共空间、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广场等。它可以是老城区的城市肌理自发形成的,也可是现代小区集中人口居住的活动需求。它更贴近人的尺度,切合人们的使用需求。比起“纪念碑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和观赏性,城市“微空间”的改善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自下而上,对于解决上述的城市问题,比调整规划、大拆大改更加温和易行,给公众带来的体验和实惠也更加立竿见影。积沙成塔,见微知著,以人的尺度和体验改善城市空间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改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41、37
[2]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75
[3]蔡永洁,赵建彤,汪浩. 蔡永洁·说[J].城市设计,2017(3):56-67
[4]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