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3月9期   作者:王燕
[导读] 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高水平的通信体验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信息技
       王燕
       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  广东惠州516003
       摘要: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高水平的通信体验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要求,根据 5G 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影响,对 5G 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的应用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便为 5G 技术应用效率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5G技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引言
5G技术的出现将影响移动通信网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接入网、核心网和业务网的建设上。总之,移动通信网络从4G向5G升级的关键是正确应对5G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和业务网的技术挑战。
1 5G技术概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原有网络通信技术的延伸,主要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网络系统容量大的特点。结合5G技术的特点,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其应用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峰值速率很高,可以满足网络中大数据传输的需要。其次,为了提高物联网的通信要求,应将不同空间的网络接口时延控制在1ms以下。三是网络容量比较大。四,5G网络具有良好的网络移动性和较高的用户体验。五,通过对网络流量和连接方案的调整,用户可以有高速的体验,网络流量密度和连接指数都比较高,体现了使用网络协作技术的价值。因此,在5G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融合中,通过更新局域网,可以优化移动数据的需求,提高信息和数据资源的传输效果,支持时代背景下有效资源的利用。
2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5G技术
2.1 MIMO 技术
MIMO 技术,是5G技术更重要的形式。它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实现区域通信的传输价值,传输固定通信的特定信号和功能。它可以为你省钱。另外,多输入多输出工艺技术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等优点,有效解决了以往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满足了通信设备和新资源的需求。它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稳定发展提供了借鉴。
2.2 毫米波通信技术
采用毫米波通信技术,总波长在1mm到10mm之间,频率主要在30Ghz到300Ghz之间。采用毫米波通信,提高了整个通信过程的效果。这项技术拥有极其丰富的毫米波资源。通过与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udn和LTE可以叠加在新技术的研发中,提高资源利用和合作的有效性。同时,在使用毫米波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基站天线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波长,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有效性,稳步推进5G技术发展。
2.3 D2D 技术
D2D技术以设备通信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整合体验服务、数据传输和信息资源,避免和改善了通信资源的浪费和D2D技术对移动通信的影响。另外,通过D2D技术连接蜂窝数据,调整节目与用户的距离,可以显示信息和通信设备的传输效率,保证通信功能的稳定性。请注意,使用D2D技术需要连接蓝牙设备,才能有效避免通信质量传输和通信不稳定的问题,达到移动通信网络服务的目的。
2.4 云架设技术
在5G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融合中,云架设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效果,保证信息资源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划时代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云架建技术有两个特点。首先是网络软件。结合网络架构的特点,利用5G技术可以构建SDN/nfv云,由于SDN/nfv网络结构比较复杂,采用硬件+软件功能可以提高5G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率,所有的软件技术都是基于网络改造和5G联合开发,以及网络信息传输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设备边缘化。根据5G技术的使用特点,在网络架构和边缘计算方面,网络云和下沉是时代发展趋势。通过newcore与mec技术的集成,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信息传输方式。而且,在各种通信模块集成的背景下,5G网络中心的信息采集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显示出5G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使用价值。
3 5G技术对接入网建设的影响
以 5G 技术应用为立足点,可以发现频谱资源需求宽、3 GHz 频率上层小区半径小、设备功率小是 5G 技术主要的应用特点。根据应用特点变化,5G 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1 云化架构变化
一方面,从网络架构方面分析,5G 移动通信网络主要采用基于 SDN/NFV 的云化架构,主要网络能力实现方式为通用硬件、软件结合的方式。

现阶段基于SDN/NFV 的云化架构,整体引入方式较为烦琐,且需要采用全软件化的核心网络构建形式。全软件化的核心网络主要包括控制平面、分组数据网络、转发平面三个层次,其中控制平面主要包括控制逻辑、能力开放、按需编排等几个模块;分组数据网主要包括汇聚网、接入网、骨干网等几个方面;转发平面主要包括网关、内容分发、服务加速等几个功能。
另一方面,依照第五代移动网络技术云化网络机构,其边缘计算功能也展现了不同的特点。这种情况下,核心网络云化、下沉就成为 5G 移动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后续发展过程中,NGCN 也将脱离集中组态形式,而是通过 MEC、New Core 两个环节进行分别管理 [1] 。其中 New Core 主要位于省级核心区域;而 MEC 主要位于城镇区域及边缘网络区域内。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进一步推进,集中管控形式将进一步分层,如 AAU、CU、DU 三级管控结构。DC 机房也将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管控区域,其配套设置建设等级也会进一步提升。
3.2 承载网重构需求变化
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特点,其对承载网络在带宽、延时、网络切片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网络带宽设置环节,基于 5G 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频段高度及频谱宽度会进一步提升。整体基站带宽可在以往 4G 网络基础站点的十倍以上。在接入、汇聚层设置方面,也需要接入 50.0 GB/s 或者更高的速率接口;在核心网络组建过程中,也需要接入100 GB/s 或者更高的速率接口。
其次,在网络延时设计环节,基于 5G 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设置需要结合 ITU 要求,将网络端口延时设置在 ms 级以下,其中前传时延大致在 250.0 us;而中传需要则在 1.6~9.9 ms 之间 [2]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在承载网络架设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必要情况下可采用树形组网的形式,进一步降低传输时延。最后,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其在mMTC、uRLLC、eMBB 等切片中对网络具有不同的要求,而为了满足不同业务在时延、带宽方面的要求,就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传输方案。
3.3 配套设施变化
首先,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部署方面,天线数量可能增加至 64 根以上。这种情况下,基站处理能力及能量损耗效率就会大幅上升,对基站机房配套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降低机房数量及建设成本,基站覆盖面积就需要进一步缩小。这表明在后续 5G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中,小型基站建设形势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其次,在网络建设广覆盖向深度覆盖不断推进过程中,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站点资源将不断增加,随之导致可用站点资源数量下滑,而网络站点资源不足也将成为后续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问题。相较于一般移动网络建设方法而言,分布式基站设备建设效率较高,且功耗低、整体建设速度较快,同时BBU 与 RRU 结合的形式,也便于基带单元、射频单元的独立运行。通过基带单元独立运行,可以进一步降低物业协调困难及机房建设需求,从而推动基站节能减排建设。
最后,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并不会采用大规模天线架设形式。现阶段已开发的 100 MHz带宽、C-band 频段的 64T64 天线,在尺寸、重量等方面与以往天线并没有较大的差异 [3]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主要困境为空间限制问题,即在网络站点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将 2G/3G/4G 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叠合设置。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单站容量符合标准要求,就需要在单独网络站点建设过程中,采取 4 扇区或更高扇区的设置,而多扇区设置方式也对铁塔天线平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大范围天线覆盖、工程可实现性间进行协同处理,并保证新型天线形态的在测试中发现软件不合格或是有异常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检。修检工作之后再做好相关记录以便后续进行一定的复查工作。其他的检测工作也要做好日期以及状况等记录以便后续进行复查。
结束语
总体来说,5G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将为中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目前,5G技术的实际应用对各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但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分析[J].胡海云.科技传播.2019(22)
[2]5G建设过程中通信铁塔的承载能力分析[J].靳宏圆.中国新通信.2019(22)
[3]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分析[J].蒋睿.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08)
[4]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J].潘英武.科技视界.2019(20)
[5]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J].蔡约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07)
[6]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J].韩煦.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
[7]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J].肖潇.中国新通信.2019(22)
[8]探究大数据分析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J].吴江,康慧秦.中国新通信.20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