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勇
杭州兴宇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国内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样也就直接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修建高层建筑项目,应当要根据高安全性、高技术性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其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就是最为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对该项技术展开研究,往往也就显得极为重要。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该项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特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前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仍然会出现施工裂缝现象。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技术应用问题制定优化措施,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城市建筑施工中的发展,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概述
1.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指将几何尺寸在1m以上的大体量混凝土制作成实体构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结实、混凝土量较大,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容易出现收缩导致的裂缝现象,会对混凝土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为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相关人员可以增加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量,并改进浇捣施工技术,以此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帮助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1.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特点
(1)混凝土原料需求量较大。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积较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使用的混凝土和建筑材料相比普通混凝土要多许多。尤其是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单位就需要加大对混凝土和原材料的应用力度。
(2)施工条件具有复杂性。大体积混凝土受到自身特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配合复杂的工程条件。施工现场主要采用的技术为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3)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求施工人员结合该施工技术的特点,通过施工实现结构厚度和稳定性的有效提升,确保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不会产生过多裂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多采用连续浇筑施工技术,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过多裂缝,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4)出现裂缝的可能性较大。混凝土处于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受自身结构特点和化学要素的影响,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增加。混凝土施工在温差在超过25℃时,其内部结构会产生变化,整体面积不变,但内部结构缩小、温度力增加,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加入适量减水剂、膨胀剂等材料,并进行科学养护。
2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2.1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时,要想减少混凝土裂缝,相关人员就需要保证混凝土所处内外环境在25℃左右。同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质量。相关人员需要了解混凝土内外温差要求,即负值温差、正值温差、内温度超过外温度、外温度超过内温度等,掌握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方法。若混凝土处于负值温差,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在混凝土表面铺设塑料薄膜、草席等方式,提升混凝土温度;若混凝土处于正值温度,便需要通过洒水等方式降低其温度。
2.2增强混凝土抗裂性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增强混凝土抗裂性,主要是将抗裂钢筋网加注到混凝土浇筑表面,以有效避免混凝土因内外部温度的影响而收缩,防止裂缝。
3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3.1材料供应不到位
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积和体积较大,所需混凝土材料较多,但实际施工受到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材料供应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施工无法根据进度完成。若无法按时完成浇筑工作,浇筑时间延长,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3.2混凝土养护工作不到位
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浇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重视浇筑完成之后的工作情况。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对水凝土和混凝土进行可持续养护,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现象。但是,部分施工管理人员忽视混凝土养护工作,缺乏养护意识,导致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裂缝现象。同时,混凝土会出现水化热,导致热量增加,硬化过程中便会出现裂缝现象,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导致混凝土出现大面积缩水现象。
4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措施
4.1科学配比
首先需要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厚度,以确保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有效性,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地进行混凝土的材料配比,对混凝土的厚度和强度加以控制,加强水化热散热,减少混凝土裂缝。选择合适的矿渣水泥和粉煤灰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强度,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从而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4.2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对施工安全、工程稳定性等都具有较为不利的影响。要想减少混凝土裂缝,就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温度,注意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效控制浇筑施工的速度,加强混凝土热量的发散,减少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变现象,以此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合理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会采用覆盖混凝土上表面或适当提升水温的方式,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部温度的变化。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尽量提升混凝土的运输速度,避免混凝土经历较长的运输时间而出现温度提升的现象。但是,相关人员要将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5h以上,并在浇筑过程中适当地降低整体浇筑的速度,以此来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部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散发,降低水化热程度。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内部温度较高,会对混凝土的整体浇筑质量、工程稳定性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4.3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合理控制拆模时间
浇筑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浇筑施工人员需要在浇筑过程中合理使用分层浇筑的方法,由底部不断向上进行浇筑,在混凝土浇筑到一定高度时移动设备,开始其他部分的浇筑。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还需要关注的就是拆模环节,施工人员需要提前全面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并在决定拆模前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有效的测量。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拆模过程中需要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5℃。在拆模施工之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效缩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确保拆模质量,加快整个拆模的速度。
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加快了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为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是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文章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的要求,然后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出发,提出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措施,期望能够不断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有效性,不断提升现代化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尚,李韡.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121-122.
[2]龚雨轩.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探究[J].建筑与预算,2019(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