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玲
身份证号码;53272219941002****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党和国家也越发重视乡村的发展,为了推动发展新型农村、促进乡村经济转型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及历史任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刻不容缓。这一过程中,景观设计是十分核心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能够有效的借助多样化景观因素实现对于乡村环境的改善,并结合人文、智慧、生态环保等理念指导,为乡村注入更多鲜活生命力,可以说具备崭新的内涵及时代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与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景观设计;
引言:
新时代发展形势下,美丽乡村建设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地区的乡村居民在整体人口数量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由于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迎来了更多挑战。景观设计这一工作是改善乡村环境、维持生态稳定的重要手段,想要有效落实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长足发展就必须要立足于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平衡。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整体性
在实际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景观设计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整体规划原则,需要摒弃随意性与盲目性。就景观本身而言,其并非是单一的针对绿化植物进行栽植规划或对山水环境的改善与创新,而是继承了建筑、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工作。具体来说,其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乡村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贯彻对乡村生活环境的全面规划,相关人员要分别立足于宏观及微观层面,实现对发展细节、乡村各个区域之间的联合衔接等问题的综合考量,在根本上确保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以此最大化减轻乡村景观的突兀性,保障各要素之间的秩序,更好的实现生活、生产及生态的多方面协调统一[1]。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指导,在此大环境前提下,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也必须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重点依据,从而在确保推动当前时代的乡村发展基础上,为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方面,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与持续性,从而以保护为主,合理分配应用为辅进行开发利用,确保能够最大化程度上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及发展阻碍。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工作中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融合并非局限于对乱砍滥伐等行为的减少,而是针对景观规划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思考及优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环境景观的空间及物质合理性、多样化、实现对于优良生态圈的构建,打造系统性生态经济体系,切实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2]。
(三)乡村文化保护
不同地区的乡村在历史更迭变迁的过程中,凝结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与民俗风情,在针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乡村文化保护原则的贯彻,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指导下,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宣扬。而环境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则可以作为乡村文化载体存在,进而发挥其观赏性,传递乡土发展特色,在丰富景观文化性的基础上,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美丽乡村建设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对策
(一)结合乡村肌理,打造和谐宜居环境
对于乡村本身来说,其在历史长河中经受多样化因素的影响会使得其形成自身独有的景观肌理,而以此作为出发点,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合理融合乡村原有环境及居民情感内涵,进而打造更具围合感的景观因素,使得居民能够更具乡村归属感。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物质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早前的乡村肌理在各式各样现代标志的影响下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因素为实际乡村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较大阻碍,立足于科技发展视域,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人员还需要重视对这一系列因素的考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落实对于乡村肌理的维护与保存,切实落实由乡村景观设计向乡村生活优化创新的转化,用精神文明发展取代下层物质建设。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休闲娱乐及活动景观场地的规划过程中,需要以乡村原始形态作为主要依据,并深入进行乡村空间肌理的探寻及挖掘,并将其作为景观素材实现设计,进一步强化乡村景观和谐性与协调性[3]。
(二)结合本土特色,建设乡村精神文明
对于不同地区乡村的本土民俗与风情而言,其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所总结出的历史文化,融合了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行为、信仰及追求,可以说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因此在落实美丽乡村理念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对于本土特色的保留与融合,从而打造特色乡村,实现对所在区域精神文明的建设。
通常情况下,乡村的文化特色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两种,诸如民族建筑、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都包含其中,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的工作中,要将这方面的文化体系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借助多样化文化景观符号实现从情感关系、社会活动等层面与乡民之间的连接,进一步落实对于乡村景观工程的创新,实现对于乡村景观影响力的提升。举例来说,借助乡村地区所特有的建筑、材料、工艺品等因素,创设特色文化气氛,带动区域内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有效推动乡村经济水平提升[4]。
(三)结合居民需求,规划适宜乡村格局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来说,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就是居民的需求,居民是乡村的主体,是开展一系列生产活动的执行者,对其需求的满足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目标。以此为基础,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规划对象现存的生活习惯以及乡村实际的地域布局特点进行综合考量,实现对乡村格局的优化改善,确保提升乡村各部分空间格局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为居民创设更舒适、轻松地生活格局。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居民活动半径与景观设施半径两项因素之间的合理规划,确保优化其生活体验感。
此外,景观设计空间布局中少不了公共空间的建设,针对这一因素还需要进行明晰的标识,并借助交通道路联合的方式尽可能优化居民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距离合理性。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空间景观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实现与各项先进技术的融合,诸如无线网络发射系统、自动贩卖装置等都是丰富乡村景观功能的因素,但结合不同实际需求还可以进行最为适宜的选择,确保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5]。
结语: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具备显著的综合性,其所实际涉及的领域较为多样,设计人员必须要遵循整体规划、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等设计原则,并从乡村肌理、地域文化以及居民实际需求等方面入手实现对于景观规划的落实,确保建立文化内涵丰富、产业布局及空间尺度适宜的乡村景观环境,带动地方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任丽芬,李刚,“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景观设计[J].河北画报,2020,(10)
[2]朱琳,燕东浩,赵飒,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当代旅游:下旬刊,2019,0(11)
[3]田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法[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2)
[4]王曦,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4)
[5]于超,胡园,基于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居业,201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