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与中亚国家民族共同体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牛序茜
[导读]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沙俄和苏俄在中亚垦殖,削弱了中亚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牛序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沙俄和苏俄在中亚垦殖,削弱了中亚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需要历史传统的滋养,更需要系牢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新疆中亚民族共同体
一、概念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中国境内各民族拥有共同的中华民族意识。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无数个族群共同尊崇的国家层面的民族意识。
        自古以来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居住在国土中央,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从夏、商、周开始,尤其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各民族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根据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中民族走廊观点,三大民族走廊是从古到今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为频繁、文化积淀深厚、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贡献突出的多民族交融的大通道。其中的西北走廊对新疆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新疆与中亚民族分布情况
1、新疆多民族聚居
        中国新疆多个民族集中居住,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族际关系复杂多样。最早开发新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等。秦汉时期的匈奴人、汉人、羌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都是新疆的共同开拓者,都为形成新疆绚烂多彩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现阶段我国经过民族识别的56个民族中,在新疆的聚居多达47个,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有多达百万人口,民族极为众多。目前新疆的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各个民族从不同的时期迁入新疆,经历了悠久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迁移历史,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共存的特有格局。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各有其名,但是都姓“中华”。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原地区孕育的文明板块以其强大的内聚力,使之滚雪球一般吸附周围的文明板块,中原地区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逐渐成为边疆地区普同信奉的政治法则和价值准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大一统”思想、“民族观”和“正统”理念的传播与认同。使得中华各文明板块统合成一个整体的中华文明板块,奠定中华文明国家疆域形成与存续的基础。
        中华民族因此表现为民族结构的多元一体和文化结构的一体多源。中华文明为各民族提供共享的文化体系、共通的文化认同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建构了中华民族共享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的文化身份。
        中华文明为中华各民族提供相同的文化符号、相似的文化理念、相像的思维模式、相通的审美情趣和相近的行为规范。中华文明的浸润,通过民族走廊使得中华各民族在与他民族交往之时,产生“对他而自觉为我”的“民族自觉”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归依,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情感的自发”“理性的自知”和“身份的自觉”。
        虽然新疆地区有很多民族属于跨境民族,与周边国家直接交往交流比较频繁,呈现地缘政治多元与民族生态多样的特征。但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就与中原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民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以考古成果实证了新疆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2、中亚主要民族
        中亚深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总面积411万平方公里。民族分布相当复杂,现有130多个不同民族。中亚有五个主体民族,分别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特殊的形成条件,彼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亚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的民族口语互通、但文字不通,有的民族的文字互通、但口语不通,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中亚文明。
        中亚最早的三个国家是乌兹别克人创建的,分别叫做浩罕、希瓦和布哈拉。埃米尔统治的布哈拉处于中心地带,希瓦汗国处于西北古老的花拉子模地区,大多数吉尔吉斯人依附的浩罕汗国处在东南方。15世纪,哈萨克氏族公社脱离乌兹别克汗国,在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汗国,后来这个汗国分裂为三个汗国,即西部的小玉兹、东部谢米列奇耶的大玉兹和处于他们之间的中玉兹。19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摧毁了浩罕人建造的朱列克要塞,吞并了浩罕汗国,成立了费尔干纳州;攻克了塔什干,成立突厥斯坦总督区,管辖锡尔河州和七河州;占领了乌拉秋别和治札克,征服了布哈拉汗国;修建克拉斯诺沃斯克要塞,攻入希瓦城,使希瓦汗国沦为俄国的附庸。俄国军队通过攻占阿什哈巴德,控制整个阿喀尔绿洲,又成立外里海州,统辖着今土库曼斯坦的大部分地区。最终,沙俄完成了对中亚哈萨克草原、布哈拉、希瓦和浩罕以及土库曼人居住地的完全征服和占领。
        苏联初期的十九世纪20年代,对中亚地区进行了民族识别和边界划分,奠定了今天五个斯坦国的版图。沙俄时期和苏俄时期对中亚地区的管辖和数次移民,使得中亚国家的人民本民族的民族意识有所淡化。尤其是中亚五国曾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与中亚各国族群有着70余年的共同历史。自斯大林执政后,苏俄逐渐推行俄罗斯民族主义并采取提高俄罗斯民族地位的政策,使得中亚各国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的政治地位。


三、民族融合发展形成民族共同体
1、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
        中国各民族先民共同开发祖国河山疆域、共同创造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分布上的交错杂剧、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1988)。各民族群众将本民族的共同利益、多元文化及情感意识认同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种语言文字通用的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比内地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只有承认各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历史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承认各个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的平等价值、承认各个民族本民族意识的正当性,才能在尊重基础上达成包容性共识,并最终使得全国各族人民认同并从属于中华民族。
民族交往认同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奠定价值观基础。通过这些价值体系凝聚起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然后通过族际交往与合作,在不同民族之间形成族际交往认同,最终在国家层面形成各个民族共同遵循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解决了,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拓展了新疆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渠道。兵团人同驻地和邻近的各少数民族长期深入交往,使各民族加大了对其他各民族的了解,便于近距离和在长期交往中观察其他民族的优势和长处,在互相学习、互相鉴赏中加快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更加促进了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各族人民切实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新疆各族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新疆的各族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兵地各民族群众的包容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民族迁移和垦荒影响中亚国家民族共同体形成
        中亚地区在19世纪末和整个20世纪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沙俄自19世纪征服中亚以后,就竭力推行移民政策。源源不断的俄罗斯族人从乌拉尔山以西迁居到这里,与中亚各民族相互影响。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大批农民逃出农奴主的领地,迁往中亚各地。19世纪80年代以后,沙俄政府完全解除了移民限制,鼓励移民迁往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空闲地”。沙俄政府在中亚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对俄罗斯、乌克兰籍人与对中亚当地人采取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如大批俄罗斯、乌克兰农民来到中亚,占据了中亚的肥沃土地,而中亚居民被迁往贫瘠地区。这些措施激起了中亚各族人民与俄罗斯移民之间的矛盾,致使中亚各族人民反殖民压迫的起义不断发生。
        苏维埃国家诞生以后,中亚是苏联早期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也是当时苏联民族矛盾多发、民族间互不信任等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尽快缩小、直至消除中亚等落后地区与苏联中西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成为苏联作为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任务。通过民族识别和大一统政策,中亚地区正式成为互相独立的苏俄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中亚地区成为大后方,许多俄罗斯人口疏散至此,中亚的人口格局发生急剧变化。50年代在垦荒和开发中亚的过程中,苏联政府又实行了移民政策,动员了俄罗斯、乌克兰等主要共和国的力量,组织各地移民加入垦荒运动。大约250万余名志愿开荒者从苏联各地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和南部。在苏联时期一共有4次较为集中的移民。从20-30年代早期开垦一直到50-60年代垦荒戍边。这些迁移民族的人口总数虽然不大,但明显改变了中亚国家原来的民族构成。
        全苏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59年中亚地区共有俄罗斯人514.2万。大量俄罗斯人口涌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亚国家的人口结构。在苏俄“改造旧社会”目标下,中亚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革。俄语成为最大的官方通用语言。1990年的哈萨克斯坦,经济排名位列苏联加盟共和国第三,但是三分之一的哈萨克族人完全不会讲母语,70%不会书写哈萨克文,大部分的哈萨克族人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俄语。
        苏联垦荒时期实行的大俄罗斯主义民族主义政策客观上导致中亚国家主体文化出现去“母体化”倾向。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骤然使得中亚国家变得“碎片化”。这些国家独立后纷纷通过“去俄罗斯化”、回归宗教的形式来强化本国民族特征。刚刚踏上独立道路的中亚五个斯坦国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复杂的民族问题:中亚俄罗斯人问题、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议与安全问题、跨境民族问题、中亚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和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出现等。在经历了30年的艰苦努力之后,中亚国家主体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作者简介:牛序茜,女,1964年7月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中苏戍边比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ZH0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