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曲绍华
[导读] 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希望能真正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心地学习,收获更多新知。
        曲绍华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第二中学  154500
        【摘  要】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这句话应用于学生学习上来说,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先有兴趣,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身于学习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兴趣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引导来的。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已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问题。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希望能真正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心地学习,收获更多新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这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然而,在当前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一般,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无法顺利开展。久而久之,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认为应积极顺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激活课堂,为道德与法治课增添新鲜血液。下面,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具体阐述。
        一、开展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并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立足教学内容设计课前五分钟趣味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带入教学中。如开展生活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生活与学习间存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内容就是以人类的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撰写的,所以在新课环节为了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就可以立足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欲望,继而顺势导入新课。
        以《爱在家人间》这节课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亲情之爱的表现方式不同,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并以实际行动去增进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那么,在上课后我便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昨天我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了争执,你们能帮我评评理吗?”在我对学生阐述一番后,大家都在议论着,有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不对,还有的学生认识是家长的不对。这时,我便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因为什么事情发生过争执吗?最后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经过学生间的一番探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晚了,回到家爸爸就冲我大声喊,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本身我就已经很不开心了,然后我就也冲爸爸喊了一句‘不用你管’。然后妈妈就来问我回来晚的理由,我就告诉了妈妈自己的自行车坏掉了,这下爸爸才知道真正的理由。在妈妈的一番劝说下,我和爸爸相互道歉和好了。”学生说完后,我及时评价道:“父母喊我们确实不对,但我们应要试着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前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安心。”通过开展生活化新课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继而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
        二、组织思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法为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没有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运而生。其中,辩论会就是一种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立足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不仅打破了传统一言堂的教学局面,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还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在交流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最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需要法律》教学中,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生活需要法律来保障,让学生们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与观念。为了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我便在引领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需要法律吗?社会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的,需要。”这时,我便向学生抛出一个辩论点“生活、社会秩序是否需要法律来维系”,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在我的一番鼓励下,学生们纷纷参与其中。其中,一名认为:“生活需要法律,社会秩序也需要法律。假如没有法律,有人卖已经坏掉了的食物且恰好被我们吃了拉肚子怎么办?自认倒霉吗?”还有的学生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会因为谁家的经济条件好就偏袒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中辩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与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实现一举多赢教学效果。
        三、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间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很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成效下滑严重。久而久之,影响整体学习成效。新课标倡导因材施教,目的就是为了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课堂教学。那么,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善于将学生科学分组,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课后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实现良好教学目标。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情绪的管理》教学来说,我们就可以针对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主要存在于表面,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他们了解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可能存在哪些负面情绪,并帮助他们进行疏导。对于中等生来说,要能让这类学生了解更多舒缓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再遇到同类情况时自行排忧解难。对于学优生来说,要求他们要能解决一些真实案例,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并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照顾,还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本节课学习收获了不同程度的新知,继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只有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才能让学生以更好的学习心态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所以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上几点展开的具体阐述,希望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一个良好基础。以上所述仅是自身的一些粗浅看法,具体该如何应用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我相信通过诸位教师的不懈努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会带领学生收获更多新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卓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17):151-152.
        [2]房敏.如何上一节有冲击力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案例研究[J].名师在线,2021(14):77-78.
        [3]曹晓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清风,2021(08):72.
        [4]孙静.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J].新智慧,2021(11):45-46.
        [5]邹立霞.如何上好一节有温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求知导刊,2021(15):91-92.
        [6]王志鹤.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趣味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1(10):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