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管理育人之德育评价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凌亚威
[导读] 润物无声是德育的理想境界。
        凌亚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番禺外国语学校  
        【摘要】润物无声是德育的理想境界。不求高、不求大、不求全、不求完美,务求导行、务求有效、务求有益,是德育工作的现实追求。建立重在导行、主体多元化、注重激励性与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模式,让学生在评价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  评价  导行
        学生德育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地、富有个性地、主动地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我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纲领,大胆探索构架学校德育评价模式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进行实践。
        一、探索以“导行”为目的的德育评价
        学校德育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道德知识的评价,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倒背如流也只是反映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记忆水平,而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导之以行”,也就是为了引导道德实践。
        我在学校德育评价管理工作中,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为基本,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创设了“校园五星少年”系列德育评价机制。
        “校园五星少年”评价机制第一步骤为“得卡”。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道德知识,我创设了“七彩星光卡”,七种“星光卡”涵盖七项内容,分别为“勤奋学习星”、“文明礼仪星”、“遵守纪律星”、“卫生环保星”、“注意安全星”、“热爱劳动星”、“感恩关爱星”,依次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表现。每一种“星光卡”的获得标准必须是学生的道德实践达到要求方可。比如“文明礼仪星”的评价标准是:(1)仪容仪表大方,服饰整洁,佩戴红领巾、校卡;(2)能够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等。不说脏话、粗话,不给别人取绰号,不恶语伤人;(3)对客人、来宾热情有礼貌,不围观尾随;(4)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唱国歌和校歌时,声音响亮有力;(5)进出班级,脚步要轻,排队有序,礼让在先,不大声喧哗。
        “校园五星少年”评价机制第二步骤为“争章”。为了激发学生在“得卡”过程中的积极性,我在“七彩星光卡”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校园五星少年”徽章,当学生得齐七种“星光卡”时,就可以兑换一枚徽章。当学生把徽章挂在胸前时,就能享受到通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样的德育评价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习惯。在整个“得卡争章”德育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再不需要天天对学生严厉呵斥,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探索多元化型的德育评价
        我校德育工作建设贯彻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的指导方针,所以德育评价也要多元化进行。
        (一)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全员育人。
        德育评价要打破以往以班主任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评价主体应该尽量做的宽泛,形成评价的合力。
        1、建立“学校、教师、家长”横向评价体系。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学校、教师、家长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在建立横向评价体系时,我首先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然后我又创设了《成长的足迹》德育成长记录本,我先确定了学生要完成的德育要求,学生在完成我所布置要求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再是家长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能够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形成合力。
        2、建立“学校、老师、学生”纵向评价体系。
        在纵向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是以《班务日志》为评价基础。

学生小组组长对本组成员的常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并记录,由组长上报至班委,每个部门的班委再对全班同学在本部门范围内的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再由班委上报至班长,班长综合各班委评价情况汇报于班主任,班主任就能对全班同学的各种行为习惯进行完整地评价。学校定期查看各班级《班务日志》,再由学校评定优秀班级与优秀个人。
        3、建立 “人人都是德育人”的全员育人评价体系。
        我在 “校园五星少年”评价体系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班主任才是评价的主体。任何一个教职员工、任何一位家长都有责任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后勤清洁工手中会有“七彩星光卡”,当学生主动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或者主动帮助打扫卫生时,清洁工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颁发“七彩星光卡”以进行评价;家长手中也会有“七彩星光卡”,学生在家里表现达到标准时,也可以由家长做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就能实现“人人都是德育人,德育人人都有责”的全员育人的效果。
        (二)德育评价内容多元化,实现全面育人。
        1、评价目标要“接地气”。
        评价目标的制定约束着评价内容,所以目标不能制定的“大而空”,要让学生有能力去完成。我在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年段,每一个年段有每一个年段不同的德育目标,低年段的德育目标主要以“生活习惯”为主;中年段的德育目标主要以“学习习惯”为主;高年段的德育目标主要以“交往习惯”为主。评价目标具体而又“接地气”,学生才能有目的,有兴趣去完成。
        2、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三个年段的德育目标制定好,这就是不同年段实施德育内容的纲领。有了纲领,在实施“校园五星少年”评价、班务日志评价、“成长的足迹”评价中,就能有不同的标准去操作。在不同标准的评价目标下,我设定的评价内容也不仅限于在学校内,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低年段的“生活习惯”为主的德育评价,我就除了设定学生在学校内“站、立、行、坐、走”等评价内容外,还设定了学生在家里“睡觉、起床”等生活习惯。
        三、探索激励性的德育评价
        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不能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学校制定了一套目标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按照体系去对照学生,达到标准的就是“好生”,达不到标准的就是“差生”。这样的评价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方式,也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对学生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道德的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因此,评价机制必须凸显出它的激励性。我校在“校园五星少年”评价体系下,班级内创设了很多激励的方法。比如:在班级内创建“成长树”张贴在墙上,“成长树”阶梯式的有七个树枝,当学生任何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表现或行为表现上有较为明显进步的,就可以得到一张“星光卡”,得到一张卡的同学,老师就会把同学的小相片张贴在第一层的树枝上,当学生七张“星光卡”得满后,就成功成为“校园五星少年”,颁发“校园五星少年”徽章。因为我们的“星光卡”的面比较广,所以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星光卡”。 这样做的好处是给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只要进步了,也有机会获得“星光卡”的荣誉称号,感到自己的进步是富有成就感的,因此对每位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探索过程性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应重视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各项活动过程的评价,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按照终结性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其评价的目的肯定达不到,甚至以偏概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推动学生道德的自我发展。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学校对德育评价模式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体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不论是被评价者还是评价者。从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标准的衡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评价主体共同去琢磨才能最终让评价成为共同的工作,才能使德育评价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