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 广西钦州市 535400
摘要: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是符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的。本文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诗歌教学,分析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优化教学形式。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语文学习,体会诗歌之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诗歌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国拥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文化。并且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积极性,传统文化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本身就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教材中的诗歌教学内容,都蕴涵着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充满热情。
(二)有效规避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而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地进行融合,当然这些是好的一面,同时也伴随着负面的因素。许多不良文化信息逐渐侵蚀着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正确引导学生从外来文化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增加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发扬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策略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师、教育专家、学者长时间的研究与修订。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化精髓,教材体现了文学作品之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想。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体现文化观念和内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价值观念,并且实现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一)有效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要求
随着语文学科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统教学观念下的诗歌教学模式大多是,一味的背诵古诗文,并且逐词逐句的给学生进行翻译,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并不符合语文教学发展要求。语文教师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会背诵记忆并不是完成了学习目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在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以及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背诵与记忆知识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学生虽然可以拥有获取分数的能力,但是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二)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诗歌传承传统文化
诗歌是我国的文化精髓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汲取传统文化当中的智慧。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华,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读出文采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也蕴藏于诗文的文采当中。这一点在诗歌凝炼的语言特点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选词进行认真的揣摩和反复的锤炼。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能够读出诗歌的文采所在并结合其中包涵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李商隐的《锦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诗歌内容,从而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感受诗歌文采。当学生阅读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无端”这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增加音调,以体会作者通过“无端”这一词所表现出的幽怨之情。而当学生读到“一弦一柱思华年”时,其中有两个“一”,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思念之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惆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中作者运用了庄周梦蝶,望帝的典故,描写佳人与锦瑟,锦瑟声打破作者的梦境,作者略有迷失。诗句中描绘美好意境,但却是飘渺的梦境,因怨曲勾起了作者的悲伤。而其中“托”运用巧妙,作者借助典故表达寄托情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妙笔奇趣。又例如,学生在学习《氓》时,首先作者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此过程中体会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也能发现,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的反复和对比修辞手法。这一表现方式,也让学生能够想象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进而领略诗歌文采。
2、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德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在传统文化内容中蕴涵着礼仪、道德、修养等内容,这些都是传统美德。学生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可以明显体会到这些传统美德,这些诗歌都重在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则是传统美德的直观体现。通常爱国主义是诗人最多表现的个人情怀,在古诗词中通常会抒发诗人的家国情怀或歌咏自然。例如,杜甫《登高》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作者的忧国之情。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积极乐观。并且在诗歌品读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无论作者处于美好的环境之中,或处于逆境当中,诗人都拥有积极的态度。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注重诗歌中的美感
我国的统文化都传达对美的追求,真善美是永恒的话题,而诗歌作品则是更关注美感。在高中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诗歌注重词句的凝练以及修辞,精华在于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美,并且感受到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诗歌塑造各种丰富的形象,并且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因此,在诗歌中传达出了诗人的理想情操抱负等独特的美感,这些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从诗歌阅读教学中获得良好审美体验,享受诗歌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三)重视专业化的诗歌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把诗歌教学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需要对诗歌内容以及传统文化进行专业化的解读,有效把二者联系起来。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简练,但是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其语言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了情感的跳跃。而且很多诗歌的写法独特,所选用的修辞手法也比较好,包括拟人,夸张,比喻,对比等。教师就需要从专业的角度上对其进行解读,增加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不仅仅可以从遣词造句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巧妙之处,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解读诗歌背后的背景知识。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谪居黄州,自己已年近半百却事业未成,作者凭吊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慨。教师可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些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诗人的一些故事和作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间接的学到一些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也会更加全面。
(四)课堂教学中,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要有意识的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通过环境氛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染。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许多诗歌作品构思巧妙、内容经典,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价值观念和自己的审美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融入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有效落实传统文化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时,诗歌中流露了作者的三种情感:有留恋、有惜别、伤感,整个诗歌节奏比较舒缓,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忧愁。整个诗歌的背景都是夕阳映衬下的景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阅读诗歌体会作者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拥有更为直观的学习感受。
(五)体会诗歌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内容也有所增加。其中古诗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元素,通过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学习赤壁赋时,诗人多次在诗句中运用了对偶句。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诗歌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体现了对称美的韵律。
(六)联系不同诗歌文本特征
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古典诗歌,这些诗歌内容需要学生细细的品读,大胆的想象,方可入情入境。我国古典诗歌与国外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许多时候,诗人在抒情时,都是通过景物进行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为读者创设意境,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色中,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方可有所感悟。因此,诗歌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耐心品味,方可融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感受其中的丰富情感。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最为典型的借景抒情诗歌。作者描绘了重阳节把酒赏菊时的景象,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凄凉落寞的氛围,从中传达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当然,学习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从诗歌的背景进行分析,景色通常都是表面现象,相信学生是很容易读懂的,最关键的是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突破表层,感受深层次的意蕴。
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诗歌,不仅拥有着较强的艺术性特征,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置诗歌鉴赏课程,在教学中以鉴赏的形式把握诗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语: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方向的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新的语文教学形势下,教师要积极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诗歌教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竹香.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00028-00028.
[2]汪昕.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有效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8, 000(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