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绍寅
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第二中学 655418
摘要:在“互联网+”日渐盛行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日益完善,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需追随时代发展趋势,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活动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转变,秉承“育人为本,智能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的主要课程,其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本质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调,导致课堂整体呈现出延伸不足、缺少升华、实效偏低、缺少落实等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既能丰富资源,精雕教学内容,又能利用智能手段生成高效互动学习模式,从而有效解决教学成效整体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数据时代信息的科学化与透明化,在教育领域中结合数据信息的分析优势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决策的科学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电子学习档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改善教学质量。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初中生打造出更具科技感的智慧型课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堂起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堂最终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教学形式仍然十分单一传统,或是单纯利用教材进行传授,缺乏内容延伸,单一枯燥;或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提前准备,却受课堂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形式等因素限制无法有效展示,仅能从应试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单纯地传授,相对潦草的同时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像是很多名言警句的深层次含义、教材示例的延伸意义,若不通过教师讲授,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与知识见闻的相对缺乏,是很难予以正确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的,更难以对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只能了解到相对表层的含义,但是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以及行为习惯却是难以产生有益的帮助。
(二)教学评价不完善
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能够促使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被及时发现,有效解决,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完善发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同样也是如此。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具人文性与实践意义的特点也决定了对其进行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多元全面。但是当前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并未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独特性,单纯延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评价方式,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难以体现学生道德素养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同时,也很难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很难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完善。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结合网络资源引入时政热点,提高教学时效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指向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法规相关问题,其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所学知识能服务于自身的社会发展。这便需要教学内容具备时效性,即围绕社会发展中的时事新闻,提升教学内容的现实价值。为此,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师需结合网络资源引入时政热点,以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案例来加速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内化。
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便可以疫情背景下抗“疫”中的逆行者故事为例,让学生感受抗疫视野下的中国速度。白衣战士唱响了保护生命的赞歌,无论是在平凡岗位中坚守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是在各地交通枢纽防控的警务人员,或是忙碌在“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筑工人,都是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运用网络资源呈现中华民族团结抗“疫”的生动写照,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来看,其知识点繁杂多样,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一定的困难,在以往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在注重教材讲解进度的同时忽略了初中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深度。但是,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转变自身教育理念过程中愈发注重青少年的学习心理变化。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教育指导优势,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强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究能力,推动其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讲授与爱国主义情怀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解放战争相关的视频素材内容,还可以结合影视剧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少年强则国强”为主题在课堂中开展自主讨论活动,增强课堂活动开放度的同时,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家国责任感,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三)拉近与生活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关案例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相关理论是方便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延伸,摒除较好课本内容就足够的思想,善于由课本知识有效拓展到具体的生活实际案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为当下的青少年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指导作用,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背景,全面优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指导内容,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个人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菊.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信息化教学探索[J].科普童话,2020(15):101.
[2]秦丽新.道德与法治课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7(7):15-16.
[3]黄媛媛.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教师博览,2020,10(3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