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娟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 710043
【摘要】“言语听觉科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 听障儿童言语中出现的呼吸、发声、共鸣、构音、韵律等方面不协调问题,构音障碍所占比例最大,是导致他们言语清晰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为他们说好话、与他人正常交流,更好地融入到主流社会和更好地“幼小衔接、小学段的拼音学习制造了“路障”。
【关键词】 构音障碍; 教学行与思; 有效教学
听障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言语构音问题,想发好本身不表义、抽象表音符号声母“K”,说好“K”的相关字、词、短语 、句,难度非常大!我根据多年的语言康复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谈谈听障儿童"K构音”个训教学的行与思。
一、相关概念
构音障碍:“构音障碍”是指听障儿童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在发出有意义言语的过程中出现的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可懂度。主要构音器官是下颌、唇、舌、软腭,它们各自灵活运动及协调运动是产生清晰、有意义言语(语言)的必要条件[2]。
二、教学行与思
(一)深入全面了解学生,整理个训前档案
1.做好一人一案初步记录
一是孩子年龄、孩子听力图、孩子听力损失原因、家庭情况、主要陪伴者、助听设备补偿、设备运行情况。二是发音习惯问题。三是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行为观察,了解学生言语与动作协调能力。四是参考正常孩子K言语发展情况(约3:1-3:6)。
2.尽量多角度、全面评估
全面、有效评估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一是泰亿格《言语构音语音能力评估》52词,进行“构音能力”评估。二是泰亿格《口部运动评估》进行构音器官结构和运动功能的评估。三是林宝贵主持的《修订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通过泰亿格,进行《认知能力》五大领域,测试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类比能力、推理等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认知准备是入手:一是从舌根音“ɡ、k、h”整体上看,如果孩子h音好,ɡ、k不好,那么先巩固h,再教ɡ、k音。二是先教错误率低舌根音。如:出示三组音:h(哈、河、呼),ɡ(嘎、哥、菇),k(卡、渴、哭),先前测,哪一组音的错误率低,就先从哪个音先入手,然后由易到难地进行k单、双、三音节教学。三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手。如:学生发“卡(kǎ→tǎ)”,说明学生发k音知道送气,音调正确,发音部位不对(k舌根抵住软腭,t舌尖顶住上齿龈),就从诱导摆正声母音位置,建议用压舌板轻压舌尖、逐渐向后推舌尖发α,最终引导出kα。
2.优选教学提示
“尽信书,不如无书。“K”教学提示有三个版本:实践中优选“聋幼儿听力语言训练教材《学说话》第三册第5课提示:舌根音 送气清塞音 舌根抬起抵住软腭,塞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气流出来,有瀑发的色彩”和“东师范在大学出版社,黄昭鸣、杜晓新主编的《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提示:舌根(舌面后部)隆起抵住软腭,软腭上升,塞鼻腔通道,然后,气流冲破舌根的阻塞,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强”教学提示,不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无图拼音卡片》提示:舌根抬高贴近软腭,然后突然放开,冲出较强的气流”提示。
3.听能技巧作用大
(1)“听觉三明治” 一是以“听”优先 老师咳嗽,引出k音“ke、ke、ke”,并示范K的本音(“K”)和呼读音“ke”(为让人更好听清,发成“ke或ke——”)。二是以“看”辅助 如一:老师蹲下让学生看发ke时老师口腔内舌头的变化(舌根抬起抵住软腭); 如二:老师双手搭成一个“口”的形状,一只手平伸模仿舌根(舌面后部)抵住软腭隆起进行动作演示。如三:学生照镜子发音,老师给予及时提示及纠正。如三:通过泰亿格言语构音机器,让学生“边听边看”视频,诱导发音K音。三是归位到“听” 学生头仰起来或平躺在床上发音,体会有气无声本音“K”,然后发ke——。
(2)“声学强调” 运用声学强调技巧,对k音教学帮助大。如一:在诱导学生发音时,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音;在发“kū时,强调“k”,摆声母口形、发韵母的音,采用“直呼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好“哭”;如二:在“XXX哭了”句子中,强调“哭”,便于学生在句中听清、更好地说好带关键字“哭”的句子。
4.言语矫治技巧效果好
教学中,老师可用一种或多种言语矫治方法精准地解决孩子k的发音问题。
(1)“重读练习” 当学生有硬起音(常用“吵架”方式与人交流)或软起音(起音或说话时“有气无力”)情况,可用“重读练习”方法。它分慢板和行板节奏,慢板节奏为四分之三拍华尔兹节奏,一弱拍两强拍;行板节奏采用进行曲节奏,每小节四拍,训练由快速吸气开始,紧接着一弱拍三强拍。如:学习发“ké sù”,如慢板:吸气后发“k-K-k”、
(2)老师请小朋友张大嘴巴摆ɑ的口形,一手食指和中指在脸后部捏住上下大牙的根部,迫使上下大牙分开,笑着发K音;孩子手背放在嘴前,感知发K音时气流的感觉;学生也可用抬头“漱口”的感觉发k音,必要时,用K手指语辅助教学。
(3)用会的音引不会或发不好k相关音。如:邹XX发音时舌位后缩、向上,能发“哭”,但不稳定,发“卡”时,舌位后缩、舌尖在口腔里“打转”。可用下面方法!一是用u来进行引导发音,k位置在口腔后部,与后位元音u的发音位置最接近,易突现g和k的声学特点。二是在“开火车”游戏中,元音u与k相结边开边发音:小火车开来了,u-kukukuku或 ku-ku-ku。三是通过泰亿格设备,从k+单韵母开始,在k的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中,筛选孩子孩子会说的字、词,增加孩子学习积极性,巩固k会说音,发展k不稳的音,矫治k发不好的音,最后设置生活情境,在不同语句巩固k的相关音。
(4)增加听k相关词汇的频率,听能上量的刺激会引起质的改变。如:孩子说好“爸爸、妈妈”,前期不知听了多少遍,所以增加听k相关词汇的频率,是一个很好的听能刺激方法。
(5)教学中,我将压舌板或条状棒棒糖”,放在学生上下大牙中间,并轻压舌中前部,提示学生舌根抬起抵住软腭,引导出ka、ke,效果好!教师注意用压舌板或条状棒棒糖引导k相关音时,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纠正,在孩子不抵触情况下,可一种或几种方法交替运用。
三、适合、有效的教学是保障
(一)制定k构音月教学计划
k构音个训月主题教学如下:1.学生会正确说k的本音和呼读音。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说清k的单、双、三音节词。3.基本能正确进行k-ɡ、 k-p、k-h等音位对比,辨识相关字、词语,巩固知识。4.运用“逐字增加句长法”,在不同的句中巩固k音。5.学习儿歌《小蝌蚪》、《喝水歌》等,让学生尽量语言与肢体动作协调一致“边歌边舞”。6.学生能围绕教学主题,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多回合谈话。
(二)日教学过程是重中之重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举例:一是日教学目标可操作性要强,如:1.通过听、看、模仿发 K 音,感受 K 音的发音部位和的发音要点2.区分 ka ke ku kai 相关音,让学生对K相关词语进行理解与命名,并将它们用在短语或短句中。3.通过练习巩固并熟练掌握,掌握并运用在词、短语中,一口气说完带 K 音的短语、短句。二是教学重难点突出。三是要有本底噪声≤45dB相对安静环境 。四是教学要有前测、实施、后测……。
四、课堂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量
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有必要进行课堂延伸。
如:彩泥小手工——包糖
1.包糖:我们来用彩泥做糖,然后包糖。
2.最长声时练习: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豆豆包了几颗糖!1颗糖、2颗糖、3颗糖……包好了糖,你想和谁来分享呢?
3.分糖:给妈妈1颗糖、给哥哥1颗糖、给小狗1颗糖。
五、家长的辅助作用不可替代
家长“帮忙”k的构音教学。一是在每日晨检课中,选取一定的时间检查、指导活动。二是给及时、适合的家庭康复指导,让家长从“不知道”变成“要这样做”、“这样做更好”。三是在微信、QQ群,请家长分享孩子s的拼音学习点滴,并点评、鼓励。
总之,言语构音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康复有很大的作用,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最终目标,让他们更好说话,走向正常学校,融入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2]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陪着的评估与矫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张磊,周林灿,黄昭鸣.语言康复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