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     行动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白茹雪
[导读]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白茹雪
        天津职业大学        
        
        摘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至关重要。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除思政课程建设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类活动的设计与建设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对接可实施的活动为主线,探索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径,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大中小学的师生交流与互动,践行思政教育一体化,通过活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一体化;协同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要求。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发挥高校学生活动丰富的优势,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促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设计与建设,提升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对各学段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一)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说合格是指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那么可靠就是指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逐步实现。同时,境外一些势力罔顾事实,断章取义捏造假象污名抹黑中国,进一步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应是学生最基本的情感,企盼祖国富强也应是学生的殷切期望,报效祖国的行动更应是学生最朴素的人生抉择。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建设发展有机结合,将爱国主义情怀切实体现在个人行动之中。
        大中小学学生分别处于成长的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况及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按照不同学段进行阶段化的安排。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可满足不同学段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小学阶段重点启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大学阶段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三)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网络学习以及获取各类信息。互联网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资源存在意识形态斗争方向的内容,一些传递西方价值观念的信息隐匿其中,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及吸引眼球的标题、图文及视频等,如果学生存在猎奇心理、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很有可能被诱导或误导,导致他们做出不符合法律要求、社会规范乃至危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师可将爱国主义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在各阶段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又红又专的中国人。
        二、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行动路径探究
        (一)传承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应当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应在广大学子心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宝贵精神。小学开设的国学、民乐课程,中学开设的历史、古文课程,以及大学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都可在各类学校的交流和合作中,将传统文化的光辉播撒在每名学生的心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延绵不绝,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革命史观,坚定“四个自信”。
        考虑到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差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了解程度不一致,答题活动可能并不能完全适合全学段的所有学生。相比之下对于民族器乐的演奏、寓言及典故的舞台化呈现,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诵读、书画作品评选等活动更适宜在学段间、校际间开展交流互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生之中广泛传播。


        (二)不忘历史 传播红色经典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华儿女齐心协力驱除外敌,砥砺奋进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史也值得永远铭记。革命先烈和新中国的建设者,用坚韧的毅力乃至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无私奉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经典文化及宝贵的革命精神。各学段学生可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机会到革命圣地或老区进行参观学习,切身体会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及发生在革命时期的动人故事,并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将切身体会到的红色精神传播给更多的在校学生,做红色文化的宣传者。
        考虑到安全等因素,中小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偏少,亲身体验生动的革命故事及感受革命精神的机会相对缺失,因此,高校可适当将“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带进周边中小学校园中,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向中小学生分享自己在革命圣地的见闻及感受,扩大传播红色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在增强校际沟通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立足当下 参与社会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需要通过行动具体的体现,学生除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还应适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融入周边环境的治理及改善,亲身感受国家富强的便捷及红利。跨学段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及覆盖面,避免社会实践活动单一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不同学段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低年级学生会将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自己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高年级学生会产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开展工作的倾向,进而提升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感。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如幼教、社区管理、老年服务等均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他专业中的某些课程和技能,如家电维修、财务管理等也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居民服务;中学生可在社会实践中以社区环境清整或志愿服务工作为主,协助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小学生可发挥文艺特长,为社区居民开展文艺演出,丰富居民娱乐生活。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能够让爱国主义的精神切实反映在每名学生的行动中,将爱国主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朋辈引领 开展宣讲交流
        为进一步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理论宣讲活动在近年来成为加强政治理论修养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手段,开展校际间宣讲交流活动,可由理论功底更为深厚的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进行宣讲。在认真学习权威解读的前提下,在校内思政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宣讲及交流活动,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便宣讲活动更容易深入学生心中,达成更良好的宣讲效果;同时,开展校际间政治理论及实事热点宣讲活动,有助于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助推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效果的提高,协同推进校际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宣讲过程中,也能在不同学段的学生之间加强朋辈引领的效果,进一步促进低年级学生以高年级学生为榜样,刻苦学习知识,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在高年级学生的具体指导下,也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认清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益于他们处理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平台,国内名校的公开课平台以及视频平台涌现出更多爱国主义的音视频作品,这些内容已成为进一步传播爱国主义的有效手段,也将极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为达到更加统一、高效的教育手段,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合理运用,也将是未来教育行业的必然趋势。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率先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先试先行,为加强各学段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统一内容及标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通用,提高相关宣传内容的同步性、时效性。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增加互动环节的情景式教学也将越来逐步成为现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未来会有更多实现的途径和丰富的手段,最终形成统一且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达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大一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进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思想指引。
        
        参考文献
        [1]胡金蕾.简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观察,2020,9(35):70-72.
        [2]白显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17-22.
        [3]李正刚.坚持一体化思想,推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J].现代教学,2019(18):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