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琦
大理市海东中学,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671006,
摘要:合理化的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本文选取鲁迅的《故乡》作为切入点,针对《故乡》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旨在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鲁迅;《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是鲁迅192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将主人公回到故乡作为故事的线索,按照回到故乡的情节安排,引入“我”所见所闻,向读者反映出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劳苦大众受到精神层面的束缚,出现人性扭曲、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情况,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强烈追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故乡》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能突出《故乡》教学指导综合效果,使《故乡》教学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的引导。
一、教材分析
《故乡》的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1921年前的三十年,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国农村经济凋零,农民生活困窘的情况。在对故乡小说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超越小说的共享,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故乡》的个性特点。结合《故乡》的创作情况,可以从文本虚构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重点结合选材与表现手法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
在《故乡》教学设计方面,重点设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
其一,在有效组织学生对小说共有知识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故乡》中“对比”手法的应用,了解《《故乡》所形成的艺术效果[1]。
其二,在深入探究中,引导学生感知“对比”艺术手法在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描写、人物心境描写等方面的应用,突出小说思想的深刻性。
其三,解读小说语言创作方面的特点,加深对“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针对《故乡》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系统的探究,研究“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独特应用,从而感知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设想
1.自主预读: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学习,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字词积累内容,确保学生能对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形成初步的认识,能对小说的创作背景形成初步了解。
2.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系统的探究,为学生创造感知和理解“对比”创作手法的独特应用方法和应用技巧,从而感知鲁迅小说创作方面的独特艺术特色和语言价值。
3.引入长文短教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学习进行充分阅读的前提下,争取高效率完成对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2]。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堂导入,检查预习
引导学生回顾以下知识点:
1.一篇小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为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撰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
2.在前期所学知识体系中,常见的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法、心理描写法、语言教学法、正面描写法、侧面描写法、行动描写法。)
3.小说情节变化能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并且情节变化也能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含哪些要素?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涉及到故事的序幕和尾声等。)
4.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在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专制的情况被推翻,地主阶级以及军阀官僚的统治进一步增强,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帝国主义的强烈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陷入到生活困窘的状态下。这篇小说就是在此背景下写作的,主要描写了鲁迅故乡农村人民生活的贫困以及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二)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小说的主要线索和故事情节结构。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即
1.同学们,小说创作过程中将时间轴作为主要的线索,交代了“我”在故乡的见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说明了时间、地点,“我”回家的原因、“我”’回家的心情呢?
2.在小说中“我”在故乡期间都看到了哪些内容,有怎样的感受?闰土和“杨二嫂”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我”在离开故乡的情况下怀着深深的痛苦和失望,并且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上,为什么?
(小说创作方面以时间线索为主要线索,围绕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设计故事情节,因此全文可以划分为”渐进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3]。)
(三)细化研读课文,解读“对比”手法
1.人物形象上的对比
在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刻画较为详细?在小说主要人物关系中,有怎样的对比?你能使用一两句话对人物做出初步的评价吗?
(文章中主要苏州扫了闰土、杨二嫂、宏儿等人物形象,对杨二嫂、闰土和“我”进行了相对详细的刻画。)
2.环境描写对比
在课文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怎样的对比,你能说一说这些对比的作用吗?
比如在12自然段中,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等描写[4]。
在课文中,作者对社会环境进行了怎样的对比?你能说一说这些对比的作用吗?
3.主人公心境前后对比
主人公回到故乡前和从故乡离开时,前后心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你能尝试从对故乡的感受、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对社会的感受、对过去与外来的感受角度进行分析吗?
(四)深入研讨,解读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结合前期对比深入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
1.矛盾先生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膈膜”,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不了解的悲哀”。
2.结合课文创作背景,能看出课文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陷入孔库生活状态的情境,并对这种生活困境的现实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3.课文中表达了对旧社会改造的决心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向往和决心。
(五)解析语言,感受创作特点
1.比较小说语言差异,重点分析闰土与杨二嫂描写方面语言的差异,在自然环境描写方面语言的差异。
2.感受文章中议论句和抒情句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家乡 变了”作为主题,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5]。
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能为教学改革活动的优化开展提供重要的辅助,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活动的全面改革创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故乡》的设计作为要点,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优化,确保教学活动中能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有效促进学生在《故乡》学习中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做出合理化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冯辉,王超,杨晋闯.走故乡路 识开路人——鲁迅“开路人”形象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3(35):52-54+65.
[2]张海姣.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15.
[3]陈露.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故乡》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5):72-76.
[4]张婷宇. 鲁迅《故乡》教学内容新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12.
[5]李玮. 文艺学视野下的《故乡》教学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