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质,“微”中悟道 ——关于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范仕源
[导读] 微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
       范仕源
       浙江省庆元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浙江省丽水市,323800
       摘要:微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本文主要从课堂中观察到的微课使用效果出发,提出还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用技术支撑微课,用微课服务课堂,促进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微课;信息技术

       近段时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的选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次,和一位同仁交流,她说,这次的比赛压力太大了,短短的两天时间,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光光微视频,她就录制了4个。更伤心的是,回顾整个课堂,只有一个微视频用上了,因为学生的操作完全偏离自己的预设。
       类似的事件,笔者也曾经历过。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许多教师都会在大量的操作技能学习中设计微课,以便学生迅速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微课的教学效果不如预期,这也迫使笔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它。
       一、目标定位:微课的核心价值
    一次信息技术的集体备课上,小组成员出现了意见分歧:要不要用微课?支持的理由: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微课热”形式下,跟随潮流有所加分……反对的理由:知识简单,用微课来讲解反而显得累赘;并不是本课的新知,已学的知识用新知的教授方法去点拨没有必要……是的,很多时候设计微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1.设计微课,是为了什么?  
       微课的价值是什么?最要关注的是什么?这是困惑之后需要思考的两大问题。微课的作用是让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效果。基于此,一个有价值的微课首先要关注“学什么”。信息技术老师在制作微课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好的微课需要一定的技术,但是好的技术却不一定能做出好的微课。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信息技术的学科本质出发:首先,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微课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渗透任务驱动法,同时它还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细节,突破重难点。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设计微课,真的减负了吗?
       将教学重点、难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学生,能重复使用,满足师生的个性较教学需求,这是微课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从机械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选择微课教学再合适不过了。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专职教师,教多个平行班,如果同样的内容都采用连续重复讲解的方式,教师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从这点上看,微课颇占优势。
       二、设计策略:微课的对象需求
       “微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迫使我们思考哪些是必须的。就信息技术而言,用好微课,要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需求,要分析不同的课型对微课的需求……把握需求,从细微处入手,才能真正做到基于教学,用技术辅助帮助师生共同减负。
       1.关注学生,符合认知
       小学信息技术课,尤其是在农村,学生从小接触的信息工具差别很大,学生的层次水平也相差较大。微课,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有了微课,他们可以自己选择观看不同层次或是不同难度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把知识掌握。而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挑战更为复杂的任务,通过微课的教学,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

通过经常性的微课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了学生正确地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比较于传统课堂,微课能快速吸引的注意力,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2.关注课型,贴合内容
       根据课的类型来分,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有理论知识型、实践操作型、作品创作型。根据课型,合理设计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理论知识课型。例如六年级“走进计算机”“计算机发展”等,这部分的课型更加关注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从实际来看,选择图片等素材更能满足教学。
       关于实践操作课型。这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画图、word操作、PowerPoint操作版块,这些都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动手去实践。针对这类型课题,微课该有目的发放。课堂上,自主学习尝试完成任务是常见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对于知识把握还不够扎实,此时教师提供的微课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不大敢举手问老师的同学。在拓展创作环节,微课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能力好的学生,想法创意很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还不足以支撑他想完成的作品,设计有梯度的微课能快速地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学习自主选择去学、去探索。
       关于作品创作课型。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一般都是综合练习,作品创作课型,让学生在作品创造中复习巩固、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设计创造、提升能力。针对课堂中的非共性问题,学生按需选择,大大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信心。
       3.关注过程,合理引导
       使用微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引导。第一,适度使用,关注过程。微课的使用,一定要有针对性。笔者曾在一堂课堂看到有5个微课资源,学生花了将近10分钟观看学习上,最后在作品创作上时间不足。这样的时间肯定是不合理的,微课的制作一定要学会舍“易”取“难”,有些知识点,也许换种方式讲解更有效,毕竟同一问题解题的方法,思路是多样的。教师在引导解决问题的时候,不需要在微课中一一呈现解决方式,整个教学有可能变得繁琐无趣。例如文档中艺术字的设置和调整,选择一种方法讲授,其余的可以采用问题提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再加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有能力根据视频完成自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避免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视频学习,而没有完成操作。第二,立足本质,合理引导。在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有需求才有动力,将自己想要的强加给学生,为了任务而学是不行的。允许学生在犯错中学习,微课不是万能,要将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等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及时评价,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
       三、优化整合:微课的设计方式
       制作微课的方式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非常短暂,所以一定要在短时间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突破关键点。第一,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现状来看,录制电脑屏幕、PPT录制是两种主要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内容相对显得枯燥。因此,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动画、手写等等形式,提升趣味性。考虑哪一种形式是最佳的呈现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第二,微课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前面提到的操作步骤一一列举的微课类型,还可以有问题情境、交互练习等等多种方式。
       “微课热”已用事实证明微课的受欢迎程度,新颖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按需选择、个性化学习。但在这股热潮下,一定要认清其中的一些弊端,立足学科本质,不断探索尝试,制作优质微课,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王甲云.微课: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J].考试与评价,2013,1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