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宜昌市深圳路小学 443005
——《十万个为什么》课前导方法分享
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编排在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与科技”,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导语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设置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展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优秀科普作品。小贴士则提示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阅读要素,告诉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可以试着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读完后,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快乐读书吧”的编排是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进一步拓宽阅读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本次“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推荐学生阅读的科普作品涉及的知识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非常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但是有些内容包含科技术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组织和指导。
为了落实“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我组织我们班的孩子共同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大家准备好共读书籍后,我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导读活动,希望通过读前指导,了解书名和作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为持续阅读做准备。接下来,我将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了解书名和作者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真的有十万个问题吗?其实不然,这个书名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哪里,七千个这样,十万个为什么。”“十万”在这里是虚指,用来表示数量多。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最早以这个名字命名的科普作品,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社会上掀起了科普作品阅读热潮。20世纪60年代,我国众多科学家与作家联手,推出中国原创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并根据日新月异的科学成果和读者日渐提高的阅读口味,进行了多次修订,这也解决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为什么大家买的书都叫《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内容却不同。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是青少年科普读物的鼻祖,对于这个作者,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去了解他的呢?导读课前,我请同学们应用本单元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查找关于米.伊林的资料,课中分享,走近作者,开启整本书阅读。
二、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导读课中,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问题和精彩片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联系生活,问题激趣
教材中导语部分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却很难张口便说出答案。课堂中我引入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如“水为什么能灭火?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会发起来?猫为什么最爱吃鱼和老鼠?人为什么会做梦?”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不仅如此,课堂中我还创设生活情境,让同学们阅读“为什么铁会生锈?”这一章节,帮我解决家里的菜刀总是生锈这一困扰,从而告诉孩子们,阅读科普书籍,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进而产生阅读相关科普作品的兴趣。
2、阅读作品,片段激趣
教材提供了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个片段,讲述的是生炉子、煮马铃薯相关的一些现象。其中提到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是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语言幽默风趣,学生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发笑,因此课堂上,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描写生动、有趣的片段,让学生读一读,感受这本书不仅内容有趣,语言也非常生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观看插图,联想激趣
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不少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都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因此课堂中,我出示了书中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画的是什么,想不想了解这些图片相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开展活动,竞赛激趣
在课前导读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读完这本书,我们班将举行一场科普知识竞赛,每人根据书中的内容出三道题目,集中张贴,知晓问题答案的同学可取下问题单,如果回答正确一道题目就将获得一积分美食卡,然后凭借积分卡兑换自己想吃的小零食。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孩子们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高涨。
5、好书推荐,分享激趣
《十万个为什么》对于酷爱阅读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正好我们班就有这样一群阅读榜样,部分同学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因此我利用我们班每周一次的好书推荐,请他们上台分享,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大家,激励更多人去阅读这本书。
三、合理制定阅读计划
有了阅读兴趣还不够,要想让学生能坚持读下去,还必须制定详细、合理地阅读计划。在制定阅读计划之前,我先带领同学们一起读目录,发现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编排,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了许多意向不到的问题,每一个站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制定计划时可以按照书本的编排顺序读,也可以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我要求,孩子们一个月之内读完,以下是同学们自主制定的阅读计划表。
四、明确阅读方法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有趣,但是毕竟是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我带领孩子们回顾本单元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试着解决不同的困难。
阅读时,不认识的字,如果不影响语段理解,可以直接跳过;比如说在阅读《怎么使肥皂泡工作?》这一章,孩子们不认识“烟炱”这个生僻词,但是通过读文可以知道指一种不好洗掉的小颗粒,就算不认识“炱”这个字,也不影响大家理解肥皂泡的工作原理,就可以跳读。不懂的词语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理解,如阅读“什么时候人类开始学会取火的?”这一章,当读到“人们会吃惊地注视着那些火苗吞噬树木、劈断树枝、烧毁树皮”时,可能有的同学会不理解“吞噬”意思,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上下文,看文中的插图理解“吞噬”在文中就是指“火苗烧掉树木”;对于一些不懂的科技术语可以查资料或请教他人,还可以上网查一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阅读“建在地下的天文台”这一片段时,文中提到了一个科技术语“中微子”,大家不懂,就可以查阅资料了解这到底是什么物质,并获悉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捕获“中微子”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帮忙学生梳理书本内容,我还结合这本书的编排特点,推荐同学们用游记的方式,绘制游览路线图,完成景点打卡,记录在每个站点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关于《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的课前指导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