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蔡英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内容摘要:
为提高基于乡土文化的学校美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项目化学习策略在乡土美育课程中的运用:一是项目化学习策略,促进乡土美育资源内容的整合;二是项目化学习策略,促进美育课程浸润式学习的开展;三是运用项目化学习策略的一些条件支持。
关键词:
项目化 乡土文化 美育教育
正文:
实施美育教育,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学校美育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一是美育教育内涵的载化,把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的教学等同于美育教育;二是美育教育方法的僵化,把灌输学科知识,用课堂进行技能操练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三是美育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片面为了在各项艺术评比中获奖,或是为了创品艺术特色学校,这些现象都偏离了美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完善人格发展的目的和功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开发基于乡土文化的美育课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运用项目化学习的策略,让乡土文化的美育资源服务于现代化的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为学生打上带有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让每一个学生长大后记得住乡愁。
一、项目化学习策略,促进乡土美育资源内容整合
基于乡土文化的美育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不仅涉及历史、文学、建筑、艺术、人文等方面,而且每个内容有交叉。比如文学的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的样态不同;传统建筑的美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美与艺术美,等等,而项目化学习就可以通过项目任务或课题来整合美育资源的内容。
例如:我们学校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秀丽的艇湖山山麓,这里是流传千古佳话“雪夜访戴”的发生地,是淡泊名利、富于创造的“雕圣”戴逵的隐居地,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段。这里留下了许多关于“雪夜访戴”典故的诗词画作,这里的传统建筑“三雕艺术”(石雕、木雕、砖雕)享誉江南,这里的当代根雕艺术有“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剩州”的美誉……
运用项目化学习策略,确立相关学习主题,层层推进,通过“雕刻时光 古今对话”“雕刻种类 名眼鉴赏”“雕刻技能 初试身手”“雕刻作品 创意生活”等项目的学习,把丰富的乡土美育资源整合在《走进雕刻时光》的学校美育课程中。
二、项目化学习策略,促进美育课程浸润式学习的开展
项目化学习的魅力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展现了知识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挑战性、探究问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展示成果的综合性。这种学习过程的展开,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浸润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素养贯穿在实践过程始终,以此推动个体的丰富个性、完美人格、温润心灵。项目化学习策略,在乡土文化美育课程的运用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探寻式。
乡土文化的美育内容,散见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建筑、特色产业等方面,通过探寻式的项目学习,多角度、深层次的发现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校本乡土美育课程《走进雕刻时光》第一个项目”雕刻时光 古今对话“的学习中,学生根据项目学习方案,通过听专家讲座“剡中访戴”(嵊州,古称“剡”),认识“雕圣”戴逵;通过查找资料,从《世说新语》了解“雪夜访戴”的故事,从唐诗宋词画作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魅力;通过实地考察不同的地名、建筑,采访不同的专业人士,感受“雕圣”戴逵淡泊名利、心怀梦想、富于创造的高洁品性,领略雕刻艺术对剡中文化的影响;通过学习成果展示,让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内涵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亲历亲物结合起来,传统文化的美育因素在探寻式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变得可亲、可感,自然滋养着学生的审美素养。
2.表现式
乡土文化美育内涵丰富,通过表现式项目化学习,化抽象为形象,美育内涵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如:在《走进雕刻时光》中“走近‘雕圣’戴逵”的项目学习中,通过讲戴逵故事、画“访戴”情景、书“访戴”诗歌、演“访戴”历程……在表现式的项目化学习中,把戴逵的高洁品性和学生对戴逵的敬重之情,通过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把审美素养提高过程自然的融于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审美素养,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创造式
美,唤醒生命崇高的情感,绽放生命的本真。美育教育是培养“生活艺术家”,让每个人把生活过得像诗、像音乐,即把生活美化,提升生活品质。
在乡土美育课程《走进雕刻时光》“雕刻作品 创意生活”的项目学习中,根据项目活动方案,发现生活中雕刻元素的艺术美,并通过简易的雕刻作品、变废为宝的雕刻创作来装扮生活:餐桌上的美食雕刻、书房里的书架雕刻装饰、客厅里的雕刻艺术造型……
三、开展项目化学习方式的条件支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基于乡土文化的学校美育课程项目化学习,架起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打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课堂界限,把美育教育回归生活、扎根生活,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让美育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当前的情况看,还需要创设以下一些条件:
1.师资培训从校内走向校外。
担任基于乡土文化的学校美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学校系统的教研培训外,还需要向当地的地方志专家、民间的艺术工作者请教学习,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
2.家长培训与开展项目化活动同步进行。
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前,教师需要根据家长的特长和优势,组织起一批可以协助开展项目化学习的骨干力量进行培训,在校外的采访、实地考察等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联系村(居)委会等相关单位。
各地政府根据传统文化底蕴,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学校项目化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提前联系相关单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习活动成效更显著。
4.设立相关基地。
根据乡土文化美育课程的项目内容,设立不同的学习实践基地。如:《走进雕刻时光》美育课程基地,有以集中体现古代雕刻艺术的“崇仁古镇”、“城隍庙”,有为纪念“雕圣”戴逵而命名的逵溪村、戴望村、艇湖城市公园、访戴桥、二戴公园等,有以现代根雕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园、艺术家特色工作室等。
基于乡土文化的学校美育课程,通过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策略,开拓了学校美育的范围,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血液中流淌着浓浓的乡情,根植下中华民族的基因。
参考文献:
1.《项目学习,让学习自然生长》,周振宇,《人民教育》2016.11,P70。
2.《用大美升华人生境界》,本刊评论员,《人民教育》2019.10,P1。
3.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