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梁安盛
[导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梁安盛
        四川省江油市新安初级中学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则国家就兴盛,文化强则民族强。回望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我们炎黄子孙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强大,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文章是笔者翻阅很多资料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进行分析说明,总结出其研究价值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方法,望在职的各位语文老师参考指正,由此更加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有关道德的大量信息。“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一句就说明了要成为仁者,要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全社会的人。这些都反映着高尚的道德因素,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但是近年来,由于过于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社会上一些道德低下的现象发生,比如,老人跌倒没人敢上前搀扶,搀扶跌倒老人后反被讹、被告等各种事件。初中生从小学时期过度过来,属于比较好树立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古文教学,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观,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心。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不仅是现在,在未来还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像小时候经常背诵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人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在环境的熏陶下品行会产生好与坏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后期的环境教育对他们的三观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时如果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定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其历史悠久,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人们精神的依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因为不知在某个节点、某个境遇或者某个时刻能让学生的内心与它产生共鸣。传统文化是仙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比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是需要人们认真考究的深远的文学历史。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以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下当时的背景,然后学生就能理解更加深刻了。在了解当时背景后,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古诗文,会学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在这时也被激发了出来,激励学生继续积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课堂文化情境
        情境教学法适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但是在语文中讲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方面效果更显著。

因为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想学好需要深刻挖掘。它不同于德育教育,直接以德育为目标即可,它是一种引申的德育,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穿越时空和圣者、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伟大、超凡的智慧,从而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的这种意境。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文化情境,重视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要把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为教学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班级里,都应该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时刻都在感受着古人留下的伟大财富。比如可以在班级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如《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也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播放恰当的音乐,将古人的传统文化氛围让音乐表现出来。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和所讲课时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视频资料,把教师讲解转变为学生欣赏,让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和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所以需要深刻挖掘其内涵,来进一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人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当代所学的文言文,它蕴含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生活与工作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深挖其内涵所在,并寻找恰当的方式把文章中的内涵和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当时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写过的其他作品,拓宽知识面,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情感基调,把整首诗的诗境、诗情理解透彻。经过深入挖掘式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其更加喜欢古诗词,不自觉地拓宽课外阅读的范围,从而了解更多的古诗人,积累更多诗词量,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建立传统文化教学平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就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厚文化底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寻找有利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三、 结语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应该被每代人传承,应该是令人引以为自豪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语文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需要一个平台,同时这样的语文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只做一点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不断挖掘、探究中国的文化遗产,坚持不懈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努力让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中国字,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红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80):25-26.
        [2]高恒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国新通信,2020(18):207-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