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绒达洼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君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用语境的探究,引导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创新自己的知识理解,丰富自己的学习效能,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章基于此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语境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旨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语境
语文即“语言文字运用”,所以语用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背景展开语言训练,展开文本解读与剖析,实现学生深层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颇多的感悟,实现他们阅读效能的有效增强。
一、语用联系上下文,展开高效阅读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文本语境展开语用,让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对文段进行分析,结合语境,整个分析才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解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知晓文字背后的秘密,才能够在语用练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拓展阅读思维。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就有一个语用练习:“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以“夸张+语言对话”的方式写一段话。很多学生在写的时候都不具体,不够生动和形象。比如,有的学生写到:听到这个消息,她仿若天塌了一般,对母亲吼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呀?”。这样的语用中规中矩,但是味同嚼蜡。究其根源,还是学生在进行语用的时候,将其与文章进行割裂,只是将其当做了一个寻常的语用练习。但是语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一定不能马虎对待。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到原文之中,让他们仔细阅读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看到了老班长嚼草根和鱼骨头的情形,并且老班长在吞咽的时候“眉头紧皱”,显得十分痛苦,所以“我”才会“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似的,失声喊道。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语境展开深层阅读,明白整个语用是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较为真实的情景中,这样才能够写出更为具体的仿写段落。才能够仔细地揣摩自己的用句,尝试构思,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关注文体特征,展开高效阅读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文体语境展开语用。
我们常说的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常见的有小说、诗歌、说明文、议论文等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让他们关注文体语境,以此,才能够提高语用能力。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很明显,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教师就应该基于说明文的文体,展开语用练习。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次,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旋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从发现问题到反复试验再到得出结论,最后证明观点。对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一个语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某一个观点,让他们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以此,学生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语用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探索、严谨务实的精神。
三、语用关注文化语境,展开深层阅读
教师在让学生语用时,应该让他们关注具体的文化语境,要读懂文章中相关人物或者事件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够读懂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载体,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的文化体悟,丰富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切实提高他们的语用效能,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教师就应该关注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它是李大钊的女儿在李大钊遇难的十六周年时写的,所以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补充与“李大钊”相关的生平背景。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巨大,涉及了诸多领域,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基于这种背景认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便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描写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展开语用,才能够更加契合主题思想,让他们不会偏离这篇文章的文化语境,进而提高语用效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用语境的探究,要结合文本语境展开语用,结合文体语境展开语用,结合文化语境展开语用。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会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自身的语用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主导性,能够让他们准确地把握文章与语用之间的关系点,创造性地实践与探索,以此,整个语用才更加有味,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强强.语用学视野下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基于语境提升学生阅读感知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1):56.
[2]肖新超.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J].青春岁月,2013(0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