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纯音乐在语文课堂中飞扬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刘砾骐
[导读]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现代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刘砾骐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一小学校  
        摘要: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现代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是,在纷繁复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之下,我们也发现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手段过多,有时候视觉冲击过强,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想象力受限,思考力减弱,尤其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思维能力正待形成的小学生。而纯音乐没有歌词打扰,使听者更关注乐曲本身的旋律,情感体验更充分。教学中,恰当运用纯音乐这一媒体,能让语文课堂相得益彰。
        关键词:纯音乐    语文教学   交融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现代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是,在纷繁复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之下,我们也发现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手段过多,有时候视觉冲击过强,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想象力受限,思考力减弱,尤其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思维能力正待形成的小学生。
        欧根·希穆涅克曾说“文学的语言与音乐分不开”。我国古代文字与音乐就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纯音乐没有歌词,只有乐曲本身的旋律,让听者情感体验更为充分。教学中,恰当运用纯音乐这一媒体,能让语文课堂相得益彰。
1.配乐朗诵,烘托气氛,体悟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绝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语文教材里,很多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深深的情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感情朗读这些片段、某些对话或句子,但大部分学生因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足,仅凭老师单一的语言讲解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读不出应有的情感。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用音乐的旋律和意境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中,学生对于文字的情感理解会更深刻,配乐朗诵一定比干巴巴地读效果要好得多。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时,由于新疆地处西北,远离学生生活地区,加之对维吾尔族了解甚少,要想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所以需要老师课前充分准备。课文有一个片段描写了葡萄成熟的美景。在观看各色美丽的葡萄图片和视频后,我播放了小提琴演奏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这首曲子富有浓郁的新疆风味,热情活泼的民族风格,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气息。学生的情感被音乐激发出来,朗读声情并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伴乐习作,激发想象,表达自我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习作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唤醒学生的身心感应,促进学生积极联想,进入意境,跟随内心,表达真情实感。
        如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课后要求学生写一写“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虽然学生听过鸟叫,也经常听见厨房里忙碌的声音,可是要写出来,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给点合适的音乐,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或许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
        写“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我播放了《森林鸟儿》的纯音乐,请学生闭着眼睛静静聆听。悠扬舒缓的钢琴领奏,不时穿插着干脆明亮的木琴,啾啾清脆的鸟鸣声,不用我多言,学生不由联想到,清晨林中凉风习习,小鸟们扇动着翅膀欢快地竞相鸣叫,此起彼伏,欢腾的林中一片生机勃勃。沉浸在美妙灵动的音乐中,学生心中所想、心中所感自然流露笔尖。
        要写好“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说来也颇为不易,学生尽管经听,经常见,可总是忽略了,并没有细细体会。我找了一段厨房做饭的视频资料《听一听厨房里的声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厨房里的声音,我只播放了音频。学生只用听觉去感受,哗哗、刺啦、砰、铿铿、扑哧、哐呛、铿里框朗……各种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们边听边想象着此时厨房里的情景:洗菜、打开塑料袋、关冰箱门、切菜、火燃了、锅放上灶台、锅铲炒菜……令人垂涎的美味出炉了。这么多忙碌的声音在学生笔下跃然纸上,你说,厨房怎能不是个音乐厅呢?
3.借乐补白,情感共鸣,发展思维
        法国大文豪雨果对音乐十分热爱,他认为“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文章的留白是一种艺术,语言文字点到为止,不描述太满,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词句,品味拓展,进行补白,既能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又能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其思维。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文中写小朋友找春天,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播放了班得瑞的轻音乐《大地圣灵》,启发学生用丰富的想象来填补、完善美好的春天。柔和动听、优美醉人的曲调瞬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孩子们不觉已走进春天,“可爱的草莓一颗两颗,那是春天的嘴巴吧?”“火红的攀枝花绽放枝头,那是春天的蝴蝶结吧?”“油菜花随风摇摆,那是春天的衣裙吧……”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脱口而出。孩子们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已然精彩。
        轻柔的纯音乐有着独特、永恒的魅力,恰当运用纯音乐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触动学生的内心,为语文课堂增添新鲜的活力。还等什么,快让悠扬的音乐飞起来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