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白苗苗
[导读] 中学生若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定会在日后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忽略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违背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英语学科简单地当成一门工具学科进行教学。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 白苗苗

摘要:中学生若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定会在日后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忽略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违背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英语学科简单地当成一门工具学科进行教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来有效实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忽视,这是片面的教育观念。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各科教师均肩负着培养他们健康心理的重任,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代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科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英语知识与心理学有机整合,深入发掘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升华英语课堂,发展他们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与认知能力。
        一、编排与演练课文
        初中英语教学基本是围绕学生周边生活展开,其中也有很多内容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有情节,有故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入学生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编排和演练。学生在编排和演练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在生活实际中,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施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而且促进了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布置实践性作业提高实践能力
        基于英语阅读材料,布置实践性强的英语作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基于英语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实践性,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以实践性强的作业代替传统的死记硬背的作业。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自身的语言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更为灵活的实践作业。例如:在一单元阅读课完成后,教师基于该单元主题选定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当地名胜古迹、伟人、习俗等),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查阅,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从而完成任务并进行汇报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逐步明白树立社会参与意识的重要性。



        三、发挥榜样力量培养耐挫能力
        英语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因为短期之内看不到学习的效果就选择轻易放弃。对英语学科的厌学情绪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据统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名人通过不断努力,尽管屡次失败,但终获成功的经典故事。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素材,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环境下,位于青春期的学生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缺少相应的教学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进行提高,会造成生命安全的问题。面对该状况,英语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其作为教育课题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如果学生出现问题,就要用平和的语气开导学生,对学生加以足够的耐心,顺利的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学生的心理成长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开展心理教育,或者在课下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活动,以确保学生深刻感受到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实现健康成长。同时,英语教师还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英语教师可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给予相应的措施,以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并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五、大声诵读课文
        诵读,是一种促进理解的学习形式。大声地诵读文章,能够使人的大脑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能够使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大声诵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是针对一些平时不爱思考的学生,让他们大声的朗读几遍,这篇文章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刺激他们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诵读,让那些平时内向的学生有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诵读的能力,又不会对其心理造成伤害。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身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初中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深挖教材以及开展活动,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唯一.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10-111.
[2]杜丽萍.初中英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14.
[3]刘福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与研究[J].平安校园,2020(01):6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