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8期   作者:廖晨男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在城镇属性日益增强
        廖晨男
        浙江城空间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在城镇属性日益增强、城乡差距越发扩大的背景下,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过分的虹吸作用是造成乡村发展动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乡村体系规划有助于整合广大乡村区域发展资源,避免村庄无序低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角度出发,解读了不同规划视角下的乡村体系规划,结合目前乡村体系规划编制面临的政策背景和现实矛盾,提出三个建议,即①明确乡村体系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②乡村体系规划以促进村庄四项基本功能发展为目的;③在乡村体系规划中融入乡村建设综合评价。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体系;乡村振兴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乡村地区村庄规划建设的意义重大,具有紧迫性,事关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新时代村庄规划的内涵要义、剖析当前村庄规划面临的问题,基于“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技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约束,结合笔者在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实践与思考,从全域管控、村庄建设两个维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既是法定规划又是详细规划,地位等同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只是针对村庄建设,而是集建区外村域内各种建设行为。其编制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进行编制。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必须自上而下传导,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指导项目的实施,真正做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
        2.1空间与社会“互嵌”的乡村空间模型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空间要素分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分别解释为物质空间本身、空间的生产过程以及空间所形塑的社会关系。因此,空间即是治理发生的场域,界定了治理发生的边界,如宏观的国家治理、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微观的城市治理、乡村治理、街头治理。同时,空间的生产成为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和公共品的供给实现治理目的。另外,生产的空间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空间所呈现的权力、价值、利益,将规训并形塑不同的社会关系。治理视角下的空间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还包括空间的生产过程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空间是具有治理功能的。一方面空间治理是为了建设更和谐、宜居的物质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重塑空间的治理功能,以完善社会治理。
        2.2公众参与、上下结合、共同缔造
        乡村的特性决定了乡村规划建设需要以村民为主体,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解决规划落地问题,才能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村组织了培训座谈,邀请专家现场讲课,组织村民学习座谈,交流思想,通过现场实地体验,帮助村民看清方向,激发热情,从思想上逐渐扭转村民的惰性思维。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公众号和微信群,发布村内信息,邀请本村外出打工青年,关注村内建设,引导村民讨论发展意愿,共同协商问题解决办法。建立以村组织理事会为核心,村经济合作社、专项责任组、村落监事会为辅的组织机制,各司其职,共治共管,并安排驻村人员,征求村民建设的意见,反馈给规划团队,同时,规划团队将规划方案予以公示,共同缔造美好村庄与和谐社会。


        2.3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第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内容,客观有效地认识村庄自然本底条件;第二,通过对村庄各项指标进行“体检”式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村庄发展的潜在风险;第三,为村庄发展变迁提供客观记录,是村庄发展纠偏的有力证据;第四,能够极大补充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数据库。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之外,在乡村体系规划中主要评价因子还包括区位与交通条件、建设与人口规模、传统风貌、产业发展、产值变化、人才与人口吸引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等。基于“双评价”结果的村庄发展与保护评价体系。“双评价”在乡村体系规划中的运用可以分为基础性功能与非基础性功能,基础性功能指评价结果直接反应的客观情况,如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与宜居度等。非基础性功能,如以发展适宜性和环境承载力为主要判断依据的乡村格局优化、乡村国土空间发展保护的风险分析与防控、乡村发展潜力分析与发展情景模拟等。除此之外,基于“双评价”,还可以探索“双评价+”的分析与决策模式,例如双评价+乡村文化、双评价+乡村经济、双评价+乡村保护等模式。“双评价”在作为一种乡村本底条件认识工具的同时,也可作为不同专业的乡村建设目标的统一口径。乡村发展变迁记录与反馈纠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将乡村空间分为侧重发展型、侧重保护型、其他类型等三类空间,然后建立与三类空间联系度较高的如乡村生态保护、产业与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情况、地均产值、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活力等各类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兼具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对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定期“体检”,找出乡村发展的短板和偏差。
        2.4划定村域“三生”空间的管控边界和用途分区
        采用“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新方法,统一工作底图,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的原则,结合上位规划的管控要求,对村域国土空间实施分区分类管控,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建设用地开发边界线三条控制线,强化刚性管控。同时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用地布局,明确主导功能与用途分区,在建设空间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控方式,合理引导乡村各项建设活动;在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内采用“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统筹乡村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满足“政府管用”的要求。
        结语
        通过对乡村体系规划发展历程、政策及现实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处的地位等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大概勾画出未来乡村体系规划发展的轮廓,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看到,在过去的空间类规划体系中,乡村类规划并未得到特别的重视,往往是被动式、应急式和从属式地推进,业界对于乡村体系的研究最密集地也仅限于空间上的村庄布点研究。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双引擎推动下,乡村类规划研究与实践应该抓住历史契机,思想上除了规划视角外还应该从社会、历史、经济、农业、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乡村的主体性,深刻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联合多学科,避免“全能规划师”的自负认识;技术操作上,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操作方式,摒弃不切实际的蓝图描绘,构建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方向上,不走重物质轻文化的老路,不走重表面轻内里的歪路,不走只要现在不要未来的断头路。
        参考文献
        [1]魏书威,王阳,陈恺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演进特征与启示[J].规划师,2019,35(16):56-61.
        [2]翟俣嘉.武陵山区“多规合一”村域规划体系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
        [3]刘宏燕,康国定.“城乡统筹理念”指导下各层次规划编制重点浅析[C]//中国科协年会论文庥,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9.
        [5]赵民,游猎,陈晨.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J].城市规划,2015,39(7):9-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