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探析 陈晓佳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陈晓佳
[导读] 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是以今天学科的视野认识和梳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和知识体系。“知”与“行”,属于中国哲学中古老的认识论范畴

        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探析
        陈晓佳
        身份证号码:33068119880802xxxx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是以今天学科的视野认识和梳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和知识体系。“知”与“行”,属于中国哲学中古老的认识论范畴,是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表述。先哲认为“道之徳之行”之谓善,“道之徳”是“知”的终极追求,只有“知”和“行”统一,才能至“善”。“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知行传统;山水名胜;风景营建;园林


        纵观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历史发展,认识思想与营造实践密切联系,彼此互动,具有“知行一体”的显著特征。中国古代风景园林思想与实践起源和发展于农耕文明时期,呈现出先民生活生产的营建活动与中华大地独特自然环境之间互为化育的融通和谐联系,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从早期生存需求下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工程营建观念和技术,逐步发展到以风景营造和造园艺术来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营建体系,古代人工工程所表现出的生存智慧、人生情趣、审美观念和空间意识等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内涵,一脉相承,延绵几千年,至今不衰。今天,立足于生态文明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认知中国古代风景园林传统思想的核心要义,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各类风景园林实践活动中的营建手法与风格特质,对研究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依然十分重要。
        1 “知”:风景园林思想知识体系
        1.1 山水形胜: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山水形胜”作为中国风景园林思想体系的核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地理景象的认知。中国先民生活生产方式依托于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规律的认知,在不断探索中确立了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距今约4 800年前伏羲氏绘制八卦,辨识东南西北方位,并认定天、地、水、火、山、泽、风、雷8种自然物质与自然景象的关系,认知与活动不断演进,形成观念并产生语汇。“形胜”最早出现在战国《荀子·强国》,是孙卿子对秦国秦川地理环境形势的优越、险要、便利等功能特征的认识和表述,是中国风景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是表达了中国风景园林的美学思想。山水引申为整体自然环境,赋予了古人对人性美德的比拟和追求,成为中国风景园林美学思想的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中国的风景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山水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三是在其影响下形成了风水相地学。在伏羲八卦、文王八卦的基础上,随历史文化发展而逐渐形成了《易经》中的一个分支,称堪舆学。后汉代管辂所著《地理指蒙》将地理景象的“形胜”理念与人文心理观念相融合,促成风水相地学。这种地理环境辨识的观念和学说,成为古代人工工程选址营建的重要指导思想。通常,自然山水构成的美景与风水佳地具有趋同性。
        古代地方志中专门设立形胜的独立条目,从区位、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等方面对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优越性加以描述,可见山水形胜思想对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
        1.2 人本思想:风景园林中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人伦、重体验、富有现实实用理性精神的民族。经世致用和修身养性,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儒释道思想在其不同体系中表达人生哲学,构成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和风景园林思想。
        首先,“推天道以明人事”所表达的中国传统哲学观,是中国古代风景园林所具有的人本精神特点。所谓“人道”即“天道”,这是“天人合一”命题的根本所在。从哲学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泯灭了物我之界限,通过这样一个命题体现“人道”与“天道”相通,表明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流连山水、愉悦情怀以“通神会气”是通往天道自然的中介,是取得人性自由的必由之路。“德配天地”和“与物化一”等都具有这样的属性和特征。



        其次,儒道释各家思想对风景园林的影响也体现了人本精神的内涵。儒家“礼制”“比德”思想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自然,把山水当作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来欣赏。道家神仙思想与隐逸思想,对山水胜境、园林和城邑乡村风景营建都有影响。佛家净土和禅宗思想影响山水胜境和园林的营建。如禅宗强调“心”的作用,“即心即佛”观念直接影响了其艺术美学重心、重意、重内的特点,通过欣赏自然悟道,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命题,赋予名山风景净化心灵的游赏功能。
        另外,影响中国风景园林选址营建的重要思想来自山水文学、绘画,她们通常被视为同样源出于自然的姊妹艺术,中国风景园林受到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体现在名山风景区、城市、乡村和园林等多个方面。我国的山水文化类型彼此互相影响、互为印证,其共同主题在于对自然之“道”的表达。
        1.3 人与天调:中国古人的风景园林实践观
        “天”“人”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代表“自然”与“人”的重要观念。“人与天调”思想对园林具有更深刻的影响。对“天人”关系的追求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历史发展,风景和园林的形式也随着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而相应变化,经历了从“天人相分”“天人相调”到“天人合一”的历程。“人与天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带有朴素的生态意识,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现实而言,因为古人工程营建技术条件有限,不具备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也十分俭约,无论帝王还是民间,兴建土木十分注重对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利用,包括山水动植物及土地在内的一切于人有利的自然物。所谓敬畏天地,就是认识到天地具有滋养万物生灵的德行,因而不断地发现和认知自然规律,顺从而巧妙地利用,永续地造福子孙后代。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可以发现人与自然间形成的和谐的共生关系,成就了丰富的营建智慧,如“居高临水”是先民理想的生活环境,以致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成一种风景的“定式”。
        2 “行”: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的类型、特征与价值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活动是基于风景园林思想体系下依托自然、再造自然的空间构成艺术,可以表现山水名胜、园林艺术,以及其他人工工程中的风景营建,中国历代疆土乃至整个东方文明体系中,各类人工工程营建中无不浸润着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思想与营建手法。
        2.1 山水名胜
        山水名胜是中国古代风景园林中“风景” 所指的主要内涵,受到“山水形胜”、道家隐逸思想、山水诗画的影响,从古人对大山大水的崇拜,到中国文人远足游历寄情等活动,后来促发社会普及性的游赏、营建活动,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名胜、胜迹。山水名胜分为以山岳为主体的名山胜境和以水体为主景的江湖胜境为代表。
        2.2 园林
        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最高艺术成就,其空间布局和要素的构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糅合诗画和精神志趣,追求人文意境。中国园林受到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又与山水诗、山水画等相关艺术形成理论上的交流和互动,是中国风景园林思想在空间营建艺术上的经典表现。传统园林按归属不同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他园林。
        参考文献:
        [1]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江标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类叙[M].北京:中华书局,1991:2-9.
        [3]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特色[J].中国园林,2007,23(4):31-32.
        [4]孟兆祯.园林与文化不解之缘[C]//中国公园协会.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2002:4.
        [5]王绍增.王绍增文集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74.
        [6]成玉宁,等.中国园林史(20世纪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