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两周遗存的性质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郭强
[导读]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乡市  453000
        一、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周遗存及其性质
        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垣遗迹进行了解剖试掘。发现该城至少有三个规模不同、时代有别的古代城叠压在一起,晚期的城是在早期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时代最早的城址位于汉晋洛阳城中部,为西周时期所筑,城圈基本为方形,筑造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时代稍晚的城址位于汉至近代洛阳城的中部和北部,约为春秋晚期筑造,其北部为新扩部分,南部系沿用西周时期所筑之城,并略有修补或增筑。年代最晚的城址系沿用西周、东周城并向南扩大而成,其筑造年代约晚于东周,早于汉代。城址中部即东、西墙中段试掘了探沟6条。除T10、T11外,其余四条探沟T2、T5、T7和T12在解剖城墙夯土的过程中都确凿无疑地发现其原筑城墙夯土为西周时期所筑,具体时代皆不晚于西周中晚期,而在城址北部探沟中发现的春秋晚期城墙夯土在此虽仍然存在,但它们已不是该段城墙的原筑夯土,而是作为增筑夯土依附在西周时期夯土的外侧或内、外两侧。在春秋晚期以后增筑的夯土情况与城址北部的基本相同,分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魏晋和北魏等时期。受条件所限,T10和T11探沟试掘所能查明的只是城墙夯土的构筑情况。至于各夯土的筑建时代,或因原筑夯土已不存,或由于无法通过解剖取得有关包含物等原因,尚未能搞清楚。但根据残存遗迹,目前均不能完全排除这里仍有西周时期原筑夯土存在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这个区域城墙夯土的筑建时代明显早于城址北部,它始筑于西周,东周及以后各代沿用了西周城墙,并对墙体做过相应的修补或增筑。
        此外,2007年1月至11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之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实施,洛阳市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察队伍对阊阖门遗址及周边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以阊阖门遗址为中心的周边 200米至300米区域范围内勘探发现了墓葬数百座。考古人员在不同区域分别选择了少量墓葬进行发掘。已发掘的这批墓葬时代集中在西周中晚期到战国时期,其开口部位多被汉魏故城使用时期的建筑遗迹或扰乱堆积破坏,墓坑则直接开挖在生土中,部分墓葬之间有打破关系。其中西周时期墓葬9座,东周时期墓葬10座,因无随葬品或出土物不足暂时难以确定时代者5座。
        此次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掘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此批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大部分墓葬为直壁,少量墓葬斜壁。西周时期的墓圹长270厘米至350厘米,宽130厘米至200厘米,残深120厘米至310厘米,长宽比相对较大,墓坑相对较浅,墓底多有腰坑。目前可以确定的9座西周墓中7座向南,1座向北,1座向西。西周墓椁盖板可以确定的均为横向铺架,椁底板可以确定的均为纵向铺架,二层台内侧所见椁侧板约4块。棺具多置于椁内中间部位,大小随墓葬形制大小而不一,椁盖板上多见蚌饰品。另外有6座西周墓在椁板外侧使用白膏泥。墓葬随葬有铜器、玉器、陶器、蚌器等器物。
        长期以来,对于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沿革,尤其是城址始建和建城初期的情况,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一直不甚明朗。此次勘探和发掘工作,为了解该城址的早期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汉魏洛阳故城曾发现过时代约为西周中晚期的城墙,本次西周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结合城墙解剖结果和墓葬资料可以判断位于汉魏故城中部的西周遗存是一座始建于西周中期的古城,可能是为防止东方再次叛乱所营建的拱卫成周的卫城,隶属于成周。
        二、汉魏洛阳故城的东周遗存及其性质
        根据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洛阳市以东10公里的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垣遗迹进行的解剖试掘可知该城至少有三个规模不同、时代有别的古代城址叠压在一起,晚期的城是在早期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而成。第二期的城址位于汉至近代洛阳城的中部和北部,约为春秋晚期筑造,其北部为新扩部分,南部系沿用西周时期所筑之城,并略有修补或增筑。

在城址北部即北墙和东、西墙北段,共试掘了T1、T8和T13三条探沟。其原筑夯土的时代皆不早于东周,从夯土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看,大约同为春秋晚期所筑造。其它夯土则为此后各代增筑。如T1在春秋晚期的原筑夯土外侧又有战国至秦代、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和魏晋等时期的增筑夯土;T13则有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魏晋和北魏等时期的增筑夯土。T8有四块增筑夯土,在东周晚期至北魏之间,其具体建筑年代应与上述两条探沟的增筑情况基本相对应。
        此外,在汉魏故城东北隅的金村,发现有8座特大型的带有墓道的东周墓葬,其中Ⅳ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置放于铜盘内,口沿上有“国君”二字。这些墓葬早在民国年间就已被盗,曾出土大批的青铜器、漆木器、玉器、金银器等。《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收录金村出土的文物328件,其中错金银器85件,无论是从制作造型上,还是工艺水平上,都可称作是上乘之作,遗憾的是这些器物均流失国外。但从已知资料推测,这里很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东周王室墓地。
        此外,2007年1月至11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之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实施,洛阳市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察队伍对阊阖门遗址及周边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以阊阖门遗址为中心的周边 200米至300米区域范围内勘探发现了墓葬数百座。考古人员在不同区域分别选择了少量墓葬进行发掘。
        已发掘的这批墓葬时代集中在西周中晚期到战国时期,其开口部位多被汉魏故城使用时期的建筑遗迹或扰乱堆积破坏,墓坑则直接开挖在生土中,部分墓葬之间有打破关系。其中西周时期墓葬9座,东周时期墓葬10座,因无随葬品或出土物不足暂时难以确定时代者5座。
        已发掘的10座东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大部分墓葬为直壁,少量墓葬斜壁。墓圹长240厘米至410厘米,宽140厘米至290厘米,残深240厘米至440 厘米,墓圹的长宽比较小,墓坑较深,墓底没有腰坑。10座东周墓中9座向北,1座向东。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椁盖板和底板均为横向铺架,二层台保存较好,
        且二层台内椁侧板清晰,数量多在3块至5块。墓葬多以陶器随葬,其他器类少见。
        根据城址和王陵推断,这里应该就是东周的另一处都城城址。
        根据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洛阳故城城垣遗迹进行的解剖试掘可以得知第二期的城址位于汉至近代洛阳城的中部和北部,大约是春秋晚期所筑造的,其北部是新扩的部分,南部则是沿用西周时期所筑之城,并略有修补或增筑。位居城址中部和北部的春秋晚期城址与有关成周的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史记•周本纪》“敬王元年,晋人人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人,居泽。四年,晋率诸侯人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关于诸侯为居敬王所筑之城,《汉书》、《后汉书》等文献均有明确记载,《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下班固自注曰:“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后汉书•郡国志》也记载:“雒阳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其注补曰:“《左传•禧公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预曰:城内太仓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绕之。”文献中虽未明确记载东周时为居敬王扩城的方位,但众多文献均提到此次扩城始将“狄泉”水域纳人城中。“狄泉”文献中也称“翟泉”。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翟泉的方位在汉魏洛阳故城东北隅,即建春门内御道北侧,魏晋至北魏宫城北部的皇家禁苑华林园以东、晋太仓以西的区域。此外有些文献还指出,这里也是周墓或周王冢所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汉魏故城城区北部的金村东面曾发现八座东周大墓,六十年代进行的考古勘探资料也证实,这里确实有许多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存在,而且属于周王冢的可能性极大。由此看来,汉魏故城北部确实为春秋晚期诸侯为居敬王筑城时新扩建的部分,也表明上述文献记载与解剖城垣发现的东周城情况完全相符。此东周城无疑即是敬王时期的成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