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立
盘州市人民医院 贵州省盘州市 553537
【摘要】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分组方法是抽签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一组归入41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临床指标、临床效果情况。结果:(1)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其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2)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95.12%),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92.68%),其临床效果具有一致性,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对患者的创伤相对较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疗效
本研究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进行分析,讨论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项目研究,选于82例,分组方式:抽签法,组间分布: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数量:4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性别比例纳入为43比39。年龄最高值是68岁,年龄最低值是29岁,年龄平均值经计算为(48.61±10.44)岁。对全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性别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实施统计学对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椎弓根定固定术等方案实施治疗[1]。实验组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取患者侧卧位,予以局部麻醉形式,在X线引导下实施穿刺,在其病变位置作一7-9mm切口,扩张其导管并放置套管[2]。应用椎间孔镜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观察,清理其病灶软组织,取出其椎管内膨出的髓核,予以止血后冲洗手术野,逐层缝合术毕。
1.3观察指标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指标,包括出血量、切口长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不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对其日常生活稍有影响为有效;余者为无效[3]。
1.4统计学分析
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案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予以计算,计量资料(出血量、切口长度指标)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展现,采用t检验形式进行校准。计数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情况)应用n(%)形式进行展现,采用X2检验形式进行校准。如果组间差异呈现为P<0.05,则表明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血量、切口长度指标比较
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其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见表1。
2.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95.12%),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92.68%),其临床效果具有一致性,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见表2。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生诱因复杂,发病率较高,本研究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其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其临床效果具有一致性。脊柱椎间孔镜手术临床治疗效果与常规手术治疗相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低,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综合以上结果,脊柱椎间孔镜手术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焦生辉,安东晓.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31):82-83.
[2]崔海随,林鸿亮. 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治疗中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54.
[3]施俊峰,李玉前,李宏斌,等.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88):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