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仕教
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530215
摘要:面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实操手册,要求以村为单位,从全局角度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本文将通过协调城乡空间发展与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乡村规划为重点,着手解决乡村规划中的问题,解决好乡村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探讨
前言: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构建“五级三类”系统框架,做好村庄规划详细规划,落实“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迈向新时期。之后自然资源部也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提出“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要求,对加强乡村自然资源空间统筹、和谐统一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但空间规划改革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仍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用空间规划优化乡村规划,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人居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明传承等实现乡村规划。
一、目前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现有乡村土地规划布局混乱
由于早起城市野蛮发展,大量占用了周边乡村土地、资源等,加之乡村发展混乱,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乡村发展布局混乱。我国村庄规划与村庄土地规划分别属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者两个部门之间存在权利重合,同时在权利执行过程中也会存在由于缺乏沟通或者由于沟通不到位而出现问题,导致村庄规划建设实施难。
乡村规划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地图不统一。我国以往乡村规划过程中使用的底图一般比例为1:1000,其规划精确度较高,而乡村规划过程中通常使用1:10000的比例尺,比例过大,也会因此导致乡村土地规划过程中土地布局不够精确。
乡村国画过程中还存在土地性质以及土地分类不明确等问题。在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如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农庄等,但是这些用地在土地规划尚未明确划分。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乡村规划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准,使用不低于1:5000比例尺,但这对于乡村整体规划仍无法精确把控。
(二)乡村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依然是以发展种植业为主,辅助发展畜牧、家禽养殖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农村空心化’,使得农村产业发展力不足,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等现象。同时由于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原因,也导致乡村环境遭到破坏,人居环境差。部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而是邯郸学步,导致本地特色文化以及文物遭到破坏,历史文化流水。
(三)乡村规划过程中居民参与度低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现居人员更加向往城市,也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原理家乡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心化”。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于人员严重不足,活力严重不足。同时在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照搬城市规划模板,不能根据乡村特点进行有效规划,没有与现居乡村人员做好良好沟通,从而导致乡村居民对乡村规划参与积极性不高,规划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国体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
(一)科学布局乡村土地规划
完善管理体制:开展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两规合一”是落实建设“多规合一”实用性乡村规划的关键。
加强与民协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村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有效推进村庄土地规划,防止村庄土地资源浪费。
统一技术底图,依据喝血规划的原则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原则,结合乡村资源给各项调查数据,通过加强村庄动态评估平台,绘制村庄规划统“同一蓝图”。
完善用地调整+规划留白。允许在不改变国土空闲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情况下,优化调整乡村各类用地布局,设计永久基本农田也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调整结果依法落实到村庄规划当中。在规划过程中也可根据国体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化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申请使用。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时落实机动指标,明确规划用地性质,项目批准后更新数据库。机动指标使用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二)明确规划主要任务
统筹乡村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从分考虑人口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乡村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地的保留乡村原有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
统筹文化历史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跪地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底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历史遗迹,防止大拆大建,做到应保护尽保护,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也引导,保护好乡村特色风貌。
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详细调研乡村发展布局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安全、经济、方便群众为原则,因地制宜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等。
统筹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聚居区发展,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强度等要求。
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守好耕地红线,统筹规划安排能、林、牧、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合理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合理引导乡村发展产业
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综合体。针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打造“一村一品”,同时结合政府帮扶,打造品牌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化发展。如:在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规划过程中,根据每个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产品、特色传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资源,避免出现同质化,同时乡村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土壤、环境特色,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特色家禽养殖,实现乡村共同富裕。
(四)乡村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民本位思想
乡村始终是农民的生活、居住地,乡村好不好你,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应多让农村人参与,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同时也要注重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基本需要。加强民本位思想,在规划工作中,就是要让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当中来,采用多种形式的参与,如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等形式,让农村居民充分产于。政府部门也要广开言路,拓宽意见与建议的反馈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不仅让居家人员参与,也调动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到家乡规划建生当中,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在乡村规划建设当中,以人为本就是完善村居环境,打造便民利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力量。
结语:
综上,乡村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基础,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多规合一科学布局乡村规划。在乡村规划过程正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乡村居民在乡村规划过程中的参与度,最终多方合力,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 2019.
[2]冯健,钟奕纯.乡镇级“规土融合”实现路径与技术创新——基于武汉乡镇总体规划实践的探讨[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161,168.
[3]王晨歌,张国雄.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内容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