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拆迁安置房的新期待及应对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6期   作者:蔡婷婷
[导读]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安置房规划、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被拆迁人满意度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而对被拆迁人对于安置房的相关诉求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蔡婷婷
        泰州市嘉德房屋征收服务中心 江苏省 泰州市 225300
        摘要: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安置房规划、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被拆迁人满意度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而对被拆迁人对于安置房的相关诉求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本研究秉持人民立场,从人民的视角来揭示新时代农民对于安置房的诉求,剖析背后的行为心理及社会变迁等主客观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为解释拆迁安置户的行为决策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制定相关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民;拆迁安置房;期待;应对
        引言:拆迁安置房是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作为拆迁安置的重点人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住房需求从“有房住”转变为“住好房”,对于安置房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新期待,从实地调研看,农民对安置房的期待更多的聚焦于建筑质量、配套设施、地段位置与交付时间上。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农民的新期待,有利于减少拆迁安置工作中的层层矛盾与问题,有利于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农民对于拆迁安置房的新期待
        1.1期待安置房质量过硬
        安置房是被拆迁群众日后赖以生存的居所,因此,安置房的建筑质量是农民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情。而近年来关于房屋建筑质量问题的报道和投诉屡现,设计、建造、监理、监管等各环节严格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尚且出现诸多质量等问题,农民担心由政府为主体出资建造的安置房小区在建造的过程中会不会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也会遭遇到类似问题。事实上,农民的担心并非多虑,使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安置房”“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根据人们搜索频率高低依次跳出来的是“安置房质量有保障吗?”“安置房质量问题找谁投诉”“安置房质量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安置房质量的质疑,以及不断出现的安置房质量问题。农民深知,安置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维权的代价和成本极高,由于自己文化水平、能力制约,遇到此类情况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且在安置房建筑质量维权的过程中,牵涉面太宽,出了问题应该向谁反映,找谁解决?找政府还是建筑商,或者其他部门?怎样写申请、打报告、办手续、走程序?这些问题,毋庸置疑都是农民不擅长处理的。不用说是农民群体,即使是对于有一定文化的现代公民来说,处理此类问题也非易事,像对于安置房出现质量问题找谁投诉这一问题,运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寻找答案,不同平台不同的律师给出的答复与建议也不尽相同。
        1.2期待安置房配套完善
        今天的农民跟以往比有很大不同,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农村获得了较大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得以大大改善。作为拆迁安置重点区域的大中城市周边更是如此,因占据地缘优势,最早接受城市辐射,相较于位于腹地的农村地区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农村现代化的理解与憧憬生活早已实现,且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住房条件、出行条件和通信条件已经今非昔比,与之相应,农民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随之提高,对住房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安置房的规划和建设上,农民在看重房屋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普遍期盼安置房有较为齐备的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仅有与城市并轨的水电路网,还应该有像城市商品住宅小区一样配备物业管理、文体设施、安保设施、环卫设施、公交站场,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资源。事实上,配套设施齐全的安置房能够弥补农民自住房公共配套不足的短板,能够提升农民入住的舒适度,农民自然乐于搬迁。究其原因,在于安置房有天然气,可以通快递,电视信号好,有物业服务……而这些正是农民自住房所不具备的、安置房的吸引力所在。


        2 提升农民拆迁安置品质的设计策略
        2.1 场地竖向精细化设计
        场地条件无法选择,首先,需要根据场地现状、周边道路现状确定场地出入口的竖向,保证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随后,场地内的竖向高差需要结合日照要求考虑住宅正负零与场地的竖向联系。其次,应考虑地库顶板、底板的高差,调整场地竖向,尽可能减少顶板的覆土厚度、底板的双向高差处理,以保证结构成本控制,避免因地库底板标高衔接降低得库率。同时,场地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保证主要通道无障碍通达。
        2.2创设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
        (1)稳定原有的社会支持
        如果拆迁安置涉及范围大,建有不止一个安置小区的情况下,考虑就地或就近安置,让农民优先选择距原居住地较近的安置小区。若只能实行异地安置,则可以通过无偿增加一定的安置面积的方式来弥补被征迁户远离原长期居住地所受到的情感损失。在安置房的具体分配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分配理念,对安置房进行统筹安排,不断细化工作方案,兼顾亲属、亲系、邻里、同乡等血缘、地缘关系,把守望相助的乡风乡情整体移植到农民安置小区,稳定传统乡村社会以家庭、亲邻为基础的情感支持、行为支持,减少农民入住安置小区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可能带来的社区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
        (2)强化多形式的社会支持
        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进入农民安置社区,为有需求的拆迁农民、特殊困难人群等提供困难救助、心理疏导、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社会支持服务;针对当地农民的特点及地域特色创造性开展各类社区活动,鼓励拆迁农民积极参与,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互助;动员、培育社区力量和社区骨干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增强拆迁农民对安置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安置小区;对拆迁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把再就业纳入统筹安排,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帮扶原则,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用人单位用工倾斜,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为拆迁农民提供就业支持,稳定和提升拆迁农民的生活水平,引导其逐步适应并融入城镇化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实现市民化。
        2.3把安置房的建设质量放在重中之重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物外观和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一旦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困扰用户的生活,重则会危害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此应高度关切和重视。
        结束语:在拆迁安置工作中,一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性化的关怀与规范化的操作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从而有助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少拆迁安置工作中的层层矛盾与问题,更有助于把安置房工程真正的打造成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建设成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由此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胜超. 工业园区“拆迁安置型”社区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吴李建. 拆迁安置农民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纪明媚,丁炜.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民拆迁安置住房精细化与适应性设计策略[J].城市住宅,2019,26(04):60-63.
        [4]胡欣欣. 基层政府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5]王磊. 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陈子琪,董俊芳,郭梦霞.从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程度看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现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08):105-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