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伟 金旭晨
浙江东震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具体来讲,土地整治指的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工程类、生物类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源高效化利用的目标得以实现。土地整治管理效果会对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产生直接影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土地整治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协调发展效应;作用机制
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最终沦为了土地匮乏的国家。因此,要想保证国家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合理的分配土地使用方式,以及加大土地的整改、整治、重塑和创新力度,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这不仅带动了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同时还提升了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城乡发展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因而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经济失衡问题。
1现阶段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整治要求急切,但是实践行动不足
我国政府机构充分认识到土地利用方法的重要性,这突出表明,鉴于目前土地利用不当,迫切需要土地利用,表明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决心。此外,政府积极扩大了土地利用的意义和范围,同时将提高农业质量和农村基本结构,以确定土地利用的正确方向。但是,实际的土地利用并没有对所有方面作出反应,甚至有时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政策行事,但实际上产生了多种形式主义和大型的土地利用项目,从而使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失效,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公平利用和对地方经济的严重影响。
1.2建筑部门治理结构薄弱,治理机制薄弱
土地建设是我国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地结构调整和创新的目标。因此,在修复积木时,必须充分了解国家的使用模式和规模,今天的城市面积约145平方米,而村里的人们则建造了240平方米,为修复积木提供了更大的潜力。但是,建筑物的修复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从而导致修复的不良结果。此外,体制建设对于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治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与重建机构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障碍。
2土地整治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明确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其目标在于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土地开发是拓展区域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挖掘区域发展潜力。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土地开发增加了土地资源数量,为建设项目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土地开发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了区域人均土地建设用地量,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土地整理作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综合整治工程,直接增加了有效耕地,改善了土地质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乡村空间优化、生产力提升等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土地复垦为区域土地资源再利用创造了可能,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
3控制变量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交通基础设施变量记为Infra,并采用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之和来衡量。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努力实现区域赶超的重要制度激励,将财政分权变量记为FD,利用地方人均财政支出除以地方人均财政支出与中央人均财政支出之和的商来衡量。就业率变量记为Labor,使用区域就业人数与区域总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外资效应变量记为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来衡量。转移支付变量记为(TRF),采用国家转移支付额来衡量。三个中介变量(NAL、EIA、TSE)直接采用相关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来衡量。
4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完善对策
4.1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通过管理机制的完善构建,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将决策机制科学构建起来,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目的与管理原则,制定科学的决策,保证能够对项目顺利实施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将土地整治管理机构系统构建起来,全面覆盖项目决策、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规范、有序开展项目管理活动。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快土地整治领域的立法步伐,依靠法律监督、约束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避免有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出现。
4.2优化项目过程管理内容
首先,严格管理招投标环节。通过招投标机制的科学引入,能够高效协调项目建设资源与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切实提升土地整治项目招投标管理水平,要科学应用投标报价评分体系,全面调研与考虑投标单位的报价、设计方案、信誉度等方面内容,评选出最佳的投标单位。同时,要严格监督与管理评标过程,将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下去,禁止围标、串标等不良现象发生。其次,引导群众深度参与。通过引入群众力量,可促进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助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3]。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大力宣传土地整治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帮助广大民众切实认识到土地整治工作的价值,进而激发其参与欲望;另一方面,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需构建畅通的交流机制,对群众的建议广泛征集和采纳,系统整理之后,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内容,促使方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得到增强。最后,做好后续统一管理工作。土地整治项目顺利移交后,需将后期管理维护机制构建起来。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专业管理队伍科学组建,依据制度要求科学保护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管理维护实际需求,将人力、财力等资源充足提供过来,避免影响到各项管理维护工作的顺利落实。
4.3完善土地整治的政策
良好的政策是促进土地利用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不断发展政策,以确立健全的政策方针,作为填地整地的指导方针。此外,健全的政策可以促进法治、管理的正常化和制度化,并使各国政府能够使其工作合法化,以避免各级政府的过失。此外,实施领土重新定位不能支持人民的受欢迎程度,各国政府在工作中应注意让公众了解领土重新定位的好处,从而提高人民对领土重新定位的认识,从而确保领土重新定位的顺利任务。\
5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措施
差别化实施土地整治政策,持续促进土地整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效应。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要科学评估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点识别土地资源状况,寻找土地整治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契合点,灵活使用土地整治政策。同时,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土地整治政策体系,有效识别土地整治的区域特征,在发达地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给予欠发达地区政策与技术扶持,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整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效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正处于革新阶段的新时期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了解当前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自然资源及环境特点,全面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内容,同时要注重加强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这样不仅能全面落实项目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春芳,乌亚汗.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及应用路径[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02):685-693.
[2]曹佳慧.土地整治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王伟娜.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优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4]袁梁,陈美球,刘洋洋.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07):23-26.
[5]魏洪斌,吴克宁.中国土地整治“十二五”研究重点评述与“十三五”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2):37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