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小城镇规划探索——以重庆力勤南川山王坪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6期   作者:刘欢
[导读] 旅游城镇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有利于转变旅游业发展思路,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发展的新载体。

        刘欢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63
        摘要:旅游城镇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有利于转变旅游业发展思路,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发展的新载体。本文以重庆力勤南川山王坪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为例,探索特色旅游小城镇规划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本文将从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其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产业导入、旅游规划等,充分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安排,突出保护优先,强化生态本底,导入文化,与周边旅游区域结合,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旅游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特色旅游小城镇、南川山王坪、旅游综合开发  
一、项目概况
        项目地属于重庆市南川区,位于山王坪镇南部、三泉镇东南部,金佛山东麓,临近喀斯特公园景区,紧邻104 省道和规划高速公路,距离南川市区约20km,距离重庆市区约100km,与金佛山核心景区通过104省道联系。
        金佛山申遗成功,使金佛山跻身于世界顶级旅游资源的行列,金佛山将处于从区域性旅游热点景区向全国性、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阶段,将为区域带来巨大的品牌辐射力。同时,金佛山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品质的精品项目,支撑金佛山、带动金佛山发展,特别是带动东坡旅游的突破发展,以撬动金佛山旅游整体大转型,成为西南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重庆及西南乃至国内一流的旅游典范。本项目将立足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品牌效应,以提升金佛山大旅游环境、完善金佛山旅游配套为核心,通过旅游产业要素的完善,使东坡山王坪项目成为金佛山世遗品牌的有力补充和精品、新品。
        本次规划范围由长土组团、水井山南组团、水井山北组团、山王坪组团和天生桥组团中的部分区域组成。规划总用地面积485.44公顷。

二、规划构思及项目策划
1.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永恒不变的准则。本规划综合考虑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绿化环境、道路系统等多方面内容,努力塑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城镇旅游空间环境。
        生态性原则。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系、绿化、山体等景观资源,合理梳理区域基础生态要素、科学提出地区土地开发指标控制体系,创造自然生态的观光、度假、竞技、服务、居住环境。
        强调特色文化原则。规划结合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南川地区文化,建设集汽车赛事运动、多元文化体验、山地生态体验、生态避暑休闲、高端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居住环境。
        可实施性原则。规划充分重视地区整体开发规模、公共设施建设、区域性交通、山体、河流水系及其他相关控制要素,根据区域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土地分期开发重点,合理规划、有序建设,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合理用地的原则。精打细算,珍惜每一寸土地。土地是建设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规划范围内山峦层叠,受制于自然地形地貌条件,建设用地尤显珍贵。在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旅游目的地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必须有效挖掘城镇土地的发展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遵从区域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代表南川将成为金佛山旅游度假区的一个新门户、会客厅;金佛山旅游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新品牌;功能上将成为金佛山片区新的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引领重庆将成为重庆旅游产业升级的一个样板项目、旅游典范、旅游新标杆;立足西南地区及全国将成为西南乃至全国知名的、具备影响力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3.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遵从区域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将项目功能定位为世界级文化风情体验中心,国际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营地,全球化多元订制休养度假圣地。
        基于市场高度、资源属性、功能特色的项目总体定位,将项目打造为集体育运动、多元文化体验、山地生态体验、生态避暑休闲、高端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构筑“代表重庆、引领西南、辐射全国、享誉世界”的:世界级文化风情体验中心,国际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营地和全球化多元订制休养度假圣地。
4.产业策划
        1+X”综合发开,融合多元产业、多元业态
        产业上,围绕打造“国际性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按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律和要求,产业结构上,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业态组合上将相关业态产生集合效应,组成各类正相关业态集聚的旅游综合体。
        关注“1+X”综合开发,聚集旅游目的地完整产业链下的多元产业融合和业态融合。其中“1+X”多元产业围绕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内在规律,以旅游吸引物构建为导向,衍生市场需求与多元文化的互动,汇聚以旅游产业为核心,集休闲产业+赛事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生态农业等多元产业形态于一体的,“1+x”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目的地。“1+X”多元业态立足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构筑综合业态,完善旅游产业基本要素,传统旅游要素包括“吃、厕、住、行、游、购、娱”,新旅游七要素包括“文、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构筑“两天一晚、多天多晚”的全市场、多业态、多层次的复合功能业态体系。


5.功能分区
        特色产品植入,功能分区明确。
        规划共分为勒芒文化体验区、云海部落休闲区、原乡文化传承区、田园花海观赏区、养生度假疗养区五个功能片区及一个发展备用区。
        
        功能分区规划图
        勒芒文化体验区,位于规划区西部长土组团,规划南道高速、省道104东侧,利用法国勒芒赛事文化的植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区;云海部落休闲区,位于规划区中部水井山组团,水井山西侧,结合地区自然地形地貌及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导入温泉、灯光演绎等项目,打造具有仙境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原乡文化传承区,位于规划区中部山王坪组团北侧,结合地域原乡文化,突出古街商业文化的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区;田园花海观赏区,位于规划区中部山王坪组团南侧,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整合植被,引入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灌木、花卉,打造花海体验园区;养生度假疗养区,位于规划区东部天生桥组团,喀斯特公园西侧,通过养生、养老产业的打造,形成养老养生园区;发展备用区是发展备用地,为远景与喀斯特生态公园联合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三、规划设计
1.用地选择——基于山地城镇的用地选择
尊重现有地形,最小化土地平整。以GIS开发适宜性分析为基础对地块进行划分,主要对坡度、坡向、高程等进行分析。

用地选择分布图
        资源的合理利用,分区(不同坡度)对待。山谷地区域(坡度小于25度)进行中等强度旅游开发,坡度较大区域(坡度大于25度)进行低密度开发,增加对山体、水渠的综合开发力度,增加活动量,并提升其景观性。以项目策划为导向,提出不同改造策略。以项目策划为基础,根据旅游及地产等不同项目的用地需求,进行合理的空间落地。核心区适当土地平整,突出项目形象。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长土北片区、山王坪片区和天生桥片区进行适当的土地平整,以保证足够的土地,以形成核心区的活力与形象。
        2.规划结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本次规划形成“两镇、两轴、四核心、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即“两镇”,位于本次规划的核心区。勒芒小镇是位于长土地块的旅游服务中心,包括汽车文化主题公园、旅馆、酒店等;原乡文化古镇是规划范围内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包括政府行政办公、原乡文化商业街、花海庄园等。“两轴”,形成一主一次的功能轴,即沿K 线的发展轴和沿256 省道,对接老镇区和喀斯特公园的发展轴。“四核心”即山王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长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以及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和镇级文化活动中心;“多节点”即围绕小镇和发展轴,形成对应主题围合式的众多景观节点,彼此形成小的旅游体系,整体塑造多样性、连续性的旅游结构。
        3.用地布局——合理布局,统筹兼顾
        根据项目策划、功能需求,充分考虑现状,确定用地包含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住混合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
        4.城市设计导引
        基于对现状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制定既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又能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控制框架;通过对空间结构的树立和建筑形态的控制,彰显地方自然环境特征,理顺空间序列,调节景观节奏,促成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环境设施和绿化配置,改善外部空间环境。
        规划采用城镇意象要素控制与整体性空间结构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体系。在区域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强化各地段及重点建设单元的景观特色。城市设计框架的要素主要包括建筑风貌分区、主要景观界面、主要景观、门户节点,以及规划范围内的总体空间序列等。
        风貌分区是本次城市设计所采用的重要引导手段。参考两镇总规及概念性总规中的功能布局,并结合规划功能结构,将风貌分区作为重要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将规划范围共划分为5 类风貌分区,即:勒芒文化风貌区、云海温泉风貌区、原乡文化风貌区、田园花海风貌区、养生度假风貌区。
四、小结
        信息时代、休闲时代的到来,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小城镇的发展推动力越来越明显。旅游产业在促进区域联动、优化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环境品质、保护地域特色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围绕旅游做好规划,编制小城镇规划,是建设好管理城镇的前提,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科学布局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项目结合资源现状、企业优势、拟导入产业业态等项目发展优势,注重项目前期背景研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夯实规划基础,紧密结合用地条件针对性的进行用地布局,采取引导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协调城乡发展,明确项目的各项功能、产业、主题定位和核心引擎,立将旅游与城镇化友好结合,最终实现城乡与旅游产业一体化,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大休闲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苗凯, 杨清宇. 特色旅游城镇旅游区规划研究——以昆山巴城镇为例.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宣甲, 朱静怡. 旅游产业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探索——以乌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7, 000(008):24-29.
[3]吴晗. 基于旅游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太平店镇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
[4]钟月红.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规划响应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