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锋
雅克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01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快速更迭,城郊逐步承担着主城区功能外溢的重担。城郊田园小镇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备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发展迅猛,并成为推动城郊小城镇产业转型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助推器。城郊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空间,聚集了农业种植业、工业、商业以及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要素。本文以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西流农场场部片区控规为例,从生态空间发展、交通系统发展、城镇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浅谈城郊田园小镇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郊田园;发展策略;农旅结合;生态宜居;交通系统;城镇空间
引言
依据海南省“多规合一”,儋州市衔接海澄文一体化发展区,面向琼西地区,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辐射西部、服务全省,通过建设“五大中心”——西部教育中心、西部医疗中心、西部文体中心、西部消费中心、西部服务中心(CBD),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带动海南西部地区发展。这将带动城市区域级公共配置的升级,以及人口、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城市规模的壮大和产业的繁荣,为西联农场场部片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与此同时,2018年底,农垦棚户区改造计划获得海南省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并提出尽快会同有关市县组织编制农场场部开发边界规划,充分利用农场场部、生产队等居民点的存量建设用地,通过拆旧重建、集中统建等方式实施等建议,农垦产业升级转型迎来新的契机和动力。
1 现状条件分析
规划区位于儋州市东部近郊,和庆镇中部,粤海铁路沿线,东距儋州主城区约7公里,距和庆镇区约4km,G225国道东西向穿过规划区。儋州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对其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范围面积约309.82公顷。
1.1区域发展动力
城郊镇的发展动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地方产业为基础,扩大产能或转型升级之后带来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另一种是来源于城市与重大产业平台的辐射带动。
(1)依托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合庆镇在巩固橡胶、水稻等传统产业基础上,继续调优做精第一产业。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初具规模,油茶农场200亩紫玉淮山基地和美万新村百亩蜜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美万村、拱教村319亩粽叶生长态势良好,美灵1200亩的花卉基地稳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2)借助周边产业平台、重大项目的发展带动
深入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跟踪服务。木排金林农庄初步建成,通航项目稳步推进,市重点项目儋州华润水泥制品厂有限公司2018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围绕绿色休闲农业小镇的整体目标,重点突破第三产业。
1.2现状问题
(1)道路交通未成体系
规划区内部交通未成体系,通达性较差,枝状路网过多。
(2)用地结构有待优化,配套设施尚有短板
规划区用地结构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配置不完善。
(3)整体风貌缺乏管控,居住环境较差
目前片区居住建筑缺乏引导,建筑质量与风貌一般、绿地广场等设施缺乏,开发强度过低,土地使用存在浪费,难以达到宜居社区的要求。
(4)未能展现热带田园城镇风貌
片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总体的设计,在建筑高度、密度、风格等方面上没有有效的控制,规划区热带田园城镇风貌没有很好地得到塑造。
2 发展方向
结合规划区资源条件以及近郊城镇的发展特征,确定其发展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森林+水网)为基底、以垦区风情、红色文化、通用航空为特色、以儋州规划发展壮大西部中心城市职能为依托,以自身产业转型提升为重点,形成特色风情水街、生态田园社区、通航产业延伸、生态主题公园、现代农业,五大特色板块,打造农旅结合、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城郊田园小镇”。
主要功能包括旅游服务功能、城镇服务功能及产业配套功能三个方面
3“城郊田园小镇”发展策略
3.1 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1)水城生境——创造多样特色水城生境
以文澜河、松涛干渠水库两大生态功能区为依托,整合周边池塘、低洼地带,重塑小镇生态景观,形成多样丰富水体环境,为城镇建设提供特色本底。
(2)生态嵌入——实现人与自然亲切对话
结合田园景观及易内涝地区,布置各类城市绿地,加大城野融合,确保景观多样性。
(3)绿色环境营造——景观和建筑相融合,塑造活力
结合自然田园景观,将绿色空间由野外引进城镇,对基地内的建筑进行立体绿化改造,增加城镇环保措施,构建低碳生态城镇。因地制宜,增加公共空间和景观连廊,让自然、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打造一个自然景观与建筑相融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镇空间。
3.2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在空间形象的塑造上,我们从更大范围的城乡区域探寻基地发展的空间形象,理性地确定片区空间的控制元素。我们将基地作为区域的一个有机部分,从其与周边城市空间、自然空间以及功能的连接性出发,从多个角度体现城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确定相应的视线通廊和空间联系,尊重城镇整体环境和空间形象,明确空间的控制元素。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基地内部建筑底层空间的活化、建筑功能的融合及城镇界面的活化。
(1)建筑底层空间活化
充分利用建筑底层空间打造商业街区,提升街区空间利用效率,增加建筑空间价值,最大化挖掘土地潜力。创造一个生机勃勃、令人流连忘返的街道环境。通过密集化、网络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促进基地商业活力。本次规划充分利用居住、商务、办公等建筑裙房空间打造商业街区,盘活基地建筑底层空间活力。
(2)建筑功能融合
底层商业之上布置居住、办公、公寓、商务等功能,功能的完美融合,使规划区成为地区活动的热点场所。
(3)活化界面、缤纷水岸、大美田园
活化界面,自然与城市互为腹地,渗透交叠,城市发展与水系田园生态有机融合。局部保留高品质城市原生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切对话。纷繁与静美相扣,打造多样化的体验场所。
3.3 产业发展策略
(1)服务主城区经济,寻找差异化
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区域范围内合理分工合作,从而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所处的那大城区大板块将重点发展农教、农贸智慧服务、教育、文化、体育、贸易及都市工业等产业类型。在西部中心城市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进一步调整和拓展,部分产业需求将布置在城市外围,同时,随着城市本身的壮大,会出现新增产业需求。西流农场应抓住机遇吸引承担适合其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与中心城区统筹协调发展。如,轻加工、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农产品集散等。
(2)引导自身传统产业的发展转型
由传统木材加工、胶块制作等低附加值工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引进优质企业入驻,发展木制品加工(家具、办公、工艺、园艺、生活等),生活橡胶制品(橡胶板、橡胶垫、橡胶玩具、乳胶枕、床垫等),由原料生产向产品供应转型。
(3)培育扶持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通航相关产业,结合城市服务配套需求,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促进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利于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4 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1)强化基地内部车行交通联系
通过道路承载力支撑计算,基地城市道路骨架基本满足未来建设要求。维持原有道路网主干道路系统,优化基地内部路网结构和布局。
(2)营造安全、宜人、立体的慢行系统
以城市漫游绿道、田园栈道、坡道系统,全方位链接城市开敞空间、建筑及环境,形成密布式绿色出行网络。
与现有慢行系统进行衔接,构建步行系统,强化微循环慢行空间,联系被道路分割的用地空间,优化步行断面,增加步行空间。在商业街内构筑立体的外立面廊道,方便人们购物、休闲等活动,丰富街区空间结构,增强城镇空间活力。
结语
在海南省建设国际贸易岛和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发展城郊田园小镇有利于充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生聚集效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生态空间发展、城镇空间发展、交通系统发展、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策略,打造农旅结合、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城郊田园小镇。
参考文献:
[1] 发展小城镇生态休闲的探索与展望——都市繁华身后的一方"田园"[J].毛睿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2] 城郊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龙彬,吴丹.小城镇建设.2011(06)
[3] 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顾琛琛.工程与建设.2011(02)
[4] 高文智.旅游圈层结构理论对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6(3):53-55.
[5] 张健,董丽媛,华国梅.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19-24.
[6]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01):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