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水环境科技 < 上海 >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从顶层规划出发,通过对整个城市本底研究和系统分析,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是衔接规划和设计、施工的桥梁。本文从实施方案编制的思路入手,阐明编制步骤、涵盖内容及成果,梳理出一个系统、规范、明确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的具体流程,提出可具操作性的编制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
1背景
根据《财政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1〕35号),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十四五”期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2021年-2023年,第一批确定20个示范城市,力争通过3年集中建设,示范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及地下空间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河湖空间严格管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规划出发,通过对整个城市本底研究和系统分析,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策略。故此,《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是上承《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下称“海绵规划”)、下接方案设计和施工的关键性指导文件。实施方案应当指明各区域海绵建设需要把控的方向、管理任务和关键技术指标,提出因地制宜的实施技术路线和海绵城市系统建设工程体系,最后明确科学的管理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从而形成一套有系统、可落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方案编制思路和步骤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首先需要调查城市的本底情况,掌握城市建设管理的基础信息;其次在本底调研、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再次通过规划协调、建设实施,由点到面策划工程体系,系统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进行本底研究:根据现有地质地貌、下垫面、气候气象、水文水系、用地及道路竖向规划、用地建设现状等基础条件,分析区域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雨洪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和实施条件。
重点分析评估:包括但不局限于该城市建设后雨水径流量、径流峰值增加的区域、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内涝风险情况以及城市风险成因;需要分析城市污染源分布、城市开发建设后面源污染的变化预测、水质受影响的受纳水体;需要分析现状水生态系统应对城市发展的服务能力局限性。
确定指标体系:明确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科学研究和分析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与控制指标,并划分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分区,确定海绵管理分区的相关控制指标。
整体策略研究:海绵城市雨水工程的建设必然需要利用城市用地和公共空间,因而与城市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部门参与决策,因此需要制定管理协调机制。
编制规划协调内容:整合和协调现有政策法规,平衡和优化行业管理和专业分割难以有效解决的跨学科多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决策,系统、全面地梳理规划工程措施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协调雨水工程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关系。
编制建设实施策略:首先考虑优化用地规划,保护原有本土植被、含水层、河流、湿地等自然系统;利用集约方式,将土地开发选择在流域内最适宜的地方,尽可能限制土壤扰动和土方工程。其次尽可能通过经济有效的雨水管理设施,在源头降低径流影响和污染,并进一步采用中途或末端的工程性措施,构建基于“源头控制、过程调节、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工程体系。
3方案重点内容及成果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有现状理解和需求分析、制定指标体系、建设策略及工程体系、保障措施及管理体系等4个部分,每项内容要点及其成果具体如下:
现状理解和需求分析:根据本底研究,分析区域内现状和规划两种情况的下垫面变化、排水设施变化、内涝情况变化、面源污染变化、河道水系变化,梳理出当地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综合考虑不同实施条件和解决可行性,以严重性、紧迫性等对问题和需求进行排序。
制定指标体系:一般在当地海绵规划的基础上选择“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四大类指标体系明确具体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态岸线比例、水面率、内涝防治标准、新建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综合径流系数、面源污染削减率、河道水质达标率、雨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可根据区域大小、用地类型和建设重要性而划分不同的建设管理分区,考虑各分区的特征和海绵建设约束程度进行指标分解。
建设策略及工程体系:根据存在问题的成因解析和需求梳理,结合区域特征,针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策略,可以从排水防涝、河道水质改善、生态涵养、水资源回用等多方面入手。工程体系需要根据策略制定成体系的工程内容,注重实效,区别以问题导向和指标导向的不同区域,并应当统筹结合城建计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实施时序。
保障措施及管理体系:应当制定因地制宜的适合本地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策体系和管理原则,为城市管理机构提供清晰的分工协作任务和管理协调依据,为规划协调、建设报批提供可操作的建设管理工具,可以从工作机制、技术保障、资金保障、运营管理、能力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实事工程,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完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结论
诸多城市在面临严峻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挑战的当下,迫切需要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发展从无序发展向有序管理转变,从粗犷的工程规划建设向集约式、精细化的工程思维和建设模式的转变,实现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与开发的有机协调和合理平衡。然而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此过程的可持续实施需要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工程体系、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合力,编制有指导性、可行性、系统性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是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落地的重要桥梁。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可利用专业技术软件(如Arc GIS、雨水排水系统模型等),在空间分析基础上,利用模型分解指标、优化工程项目以及构建海绵工程效果评估体系,拟定契合本地需求的工程体系、实施路径。形成从规划、设计、管理、施工、运维为一体的系统性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是推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2021
[2]宫永伟,刘超,李俊奇,柴宏祥,任心欣,车伍,陈世杰,王琦.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的验收考核办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21):114-117.
[3]张辰,陈涛,吕永鹏,冯文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控体系研究[J].城乡规划,2019(02):7-17+48.
[4]朱建国,孔赟,冯博,周艳彦,谢坤,佘磊,范晓玲,姚健.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研究[J].建设科技,2020(10):78-79+82.
[5]王浩坦,张志谦,冯俊杰,周嘉.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探索——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为例[J].给水排水,2019,55(03):68-70.
[6]章林伟,牛璋彬,张全,马洪涛,任心欣,任希岩,王家卓,王文亮,陈玮,胡应均,赵晔,吕永鹏.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J].给水排水,2017,5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