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各类建筑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各种民用以及公用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混凝土浇筑已经成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建筑施工过程极难避免出现裂缝现象,导致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就成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重心,而后浇带技术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因混凝土结构问题导致的施工裂缝问题,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设计;施工技术
前言
混凝土是房屋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成本低,而且便于维护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建设之中。然而,混凝土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其自身构成物质是非匀质且具脆性的材料,基于这种特质,在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如:裂缝、收缩、导致房屋建筑面呈不规则状断裂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房屋工程的质量,甚至还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隐患。所以,应用后浇带技术应对裂缝以及沉降等质量问题,就成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不二之选。
1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特点
后浇带技术是土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导致的混凝土收缩问题,众所周知,房屋建筑对质量的要求极高,而混凝土的特殊结构,如果在配比方面不合理的话极易造成收缩,从而产生裂缝、沉降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建筑质量,更加重要的是会导致安全隐患,缩短建筑寿命。后浇带施工技术是在建筑的梁、板以及基础底板,以及墙结构中事先预留一定的宽度,并经过一定的时间以确认环境变化对结构的影响降至最低时再浇筑混凝土带,从而实现有效避免混凝土施工的种种质量问题。
2后浇带的主要设计内容
后浇带主要设计内容分为几大部分,一是收缩后浇带,收缩后浇带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土木工程混凝土在浇筑之后,其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导致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后浇带通过应用在对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以每隔30至40米为间隔距离,缝宽保持在80公分内,能够有效减小约束力,释放大部分变化,从而避免出现贯通裂缝。
二是沉降后浇带,该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有效应对联体结构中的高低差所产生的沉降问题,众所周知,沉降问题会导致地基下陷。所以,沉降后浇带是以设缝的形式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使得沉降部位更为均匀,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额外应力而导致的结构沉降问题,沉降后浇带通常设置在低结构部位,缝宽通常沿高结构部位设置,控制在80公分左右;三是加强带,不同的工程以及不同的房屋建筑的混凝土结构的长度、宽度都各不相同,尤其是一些超长的混凝土结构,就会有因为膨胀而导致伸缩缝的问题,所以,就很有必要通过加强带在膨胀位置进行加强,增大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以膨胀加强带的方式替代后浇带,实现无缝施工。
3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
后浇带施工中有诸多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这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是在后浇带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膨胀剂之类的添加剂,在使用的量上要结合工程性质以及施工环境进行科学的选择,尤其在膨胀剂的使用量上,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确保条件合格之后再确定掺入量;二是在外加剂以及膨胀剂的原料选择上,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其技术标准要符合施工要求;三是膨胀剂添加,要专人专岗,上岗前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对入添加量、添加时机进行精准的把握,将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四是混凝土的配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进行,充分保证其强度及耐磨性,用料的比例直接影响建筑质量,所以水灰配合比、强度计算、含水量等的设计必须遵守科学理论进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干缩以及裂缝等质量问题,胶凝材料的总用量必须建立在水灰比的基础上,混凝土单位用水的确定,需根据外加剂的性能和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来确定。除此之外,还要对混凝土搅拌充分与均匀;五是后浇带砼应确保密实,在浇筑时砼连接要确保牢固,这样才能保证受力后不出现裂缝;六是后浇带施工时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留出充分的空间,在后浇带砼浇捣时要注意好密实度,尤其是各种管线内、锚具间、预应力筋等位置;七上在后浇带施工完成后要做好保温保湿养护,一是浇水养护不得少于七天,而对于有掺合外加剂的砼不得少于两个星期,如果后浇带作业有抗渗要求,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有及步骤制作抗渗试块。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混凝土的材料特性,极容易由于工艺或是养护不当而造成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与寿命。所以,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后浇带的设计与应用,结合工程实际多方面的研究分析,选择合适的后浇带技术进行应用,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合理的管控施工技术,严格操作规范管理,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要点内容,切实保障好工程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03):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