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佳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对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期通过严格的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大气污染问题,通过总结形成数据报表,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本文就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优化措施
引言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位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布点位置之前必须合理考察附近环境中是否存在降低布点监测结果的因素,只有提高布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通过大气环境监测保证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
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原则
首先,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大气污染的分布并不均匀,各区域污染物浓度存在差异,为避免监测结果出现数据遗漏问题,应在各区设置监测点。在污染严重、人流量大的区域,还应增加监测点,以便获得准确监测结果。其次,应确保布点具有代表性,例如,主导上风向区域可减少点位,主导下风向区域应根据监测等级确认点位数量。要结合大气环境污染监管要求,对居民受污染物影响程度展开分析,使点位间距控制在1.5~2.0m,保证布点的合理性。此外,还应遵循可比性原则。获得的监测数据能够用于综合分析和比较,以便科学评价区域空气质量。要根据结果对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进行确认,获得大气污染基础数据,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2.1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指的是大气环境监测人员先对监测区域内部各个区域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将空气环境质量差异过大的区域独立出来,这样再根据功能区进行布点即可降低整体的布点数量和难度、提高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按照功能区布点法的规律一般可以将整个监测区域分成重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生活区、教育区等,功能区划分的越合理则监测点的布置就越容易,重工业区的空气污染比其他区域严重得多,因此重工业区应该布置更多的监测点,而其他区域则只需要布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即可满足要求。
2.2划分网格单元布点
人们要通过划分网格单元进行监测点布设,评估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作为常用的布点方法,该方法可以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大小相同的网格。结合地理位置大小、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等数据,人们可以确认网格单元大小。单元中心和交点位置可以设置监测点,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污染分布均匀或存在较多污染源的地区,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污染状况。但在监测布点之前,工作人员要掌握区域工业发展、污染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合理划分网格单元,科学评判污染物扩散区域。掌握不同区域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能够为污染物监控和治理提供指导。但是,在区域污染较高的情况下,该方法难以反映污染物真实浓度。
2.3同心圆布点
针对同心圆布点法而言,通常在那些污染源较、呈现出成片状集中型分布的地区得以应用。通过把圆心当成前提,并且根据半径的差别,准确画出圆形,同时,增添相应的射线,然后,布设监测点位在交汇的位置,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实施采点的时候,需要紧密联系风向情况,注意在下风向的地方,使布点变得更加稠密。实际上,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方法都与风向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为了确定造成大气环境严重受损、污染现象十分明显的地区,需要深入掌握风向、污染物扩散的特点,以便完成定位的任务,保持一定的精准性,有利于后续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进行大气监测工作的时候,需要凸显出所布设监测点的优势和作用,进而让所在地区中产生污染的位置全部处于监测的区间中。
2.4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指的是大气环境监测人员先确定监测区域的下风侧,然后在该侧布置一定数量的扇形监测点,使其监测点的布置规则符合风向和扩散规律,最后对每个扇形区域内的监测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确定某片小区域的空气质量污染情况。扇形布点法符合对比性原则,对布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如果布点人员对季风与扩散方向之间的关系不够了解,则得到的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必然会存在较大误差,该方法只能对小范围内的空气污染规律进行监测,大范围大气环境监测不适合采用扇形布点法。
3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优化措施
3.1构建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我国应当全面构建自上而下的全层级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从中央到地方,打造全层级覆盖的国家级大气数据管理体系,以便调取、分析、分享地方监测数据,为国家级、地区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颁布及实施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大气具有流动性和非独立性,我国要构建跨地区的横向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以应对突发的大气污染问题。与此同时,地区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据相关标准,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网络,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大气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将管理落到实处,使监测发挥作用,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当前,要创新大气环境监测方式,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与技术,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3.2避开污染源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对整个区域的污染情况进行准确监测,而直接在污染源附近位置布点必然会导致监测结果偏高,这样的监测结果对整个区域的污染情况监测并不具有意义,反而会因为局部污染不够精确对整体的数据对比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应该先宏观对污染源中心进行判断,然后控制布点位置与污染源的距离,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客观的监测结果。
3.3努力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一是要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大气环境监测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样品采集,只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才能反映大气的实际情况。因此,无论是环境监测部门还是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当重视现场采样工作,努力提高采样质量。二是要派遣技术人员定期到采样现场进行调查,核实采样点的情况及采样频次是否符合要求,从源头提高采样质量,确保采样样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三是要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及样品盛放器皿,保证样品存放不会受到污染、不会发生变化。四是要引进先进监测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监测方式。比如,可以运用卫星定位技术、移动式监测调试设备等,从点、线、面三方入手构建全高度、全方位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五是选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很多,众多的污染物都可能污染大气。因此,在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时,要选择精确的监测技术。比如,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监测技术具有监测快、效果佳的优点,可以快速确定污染物种类。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下大气环境污染比较常见,来自各个方面的污染对大气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第一步,该方法可以用于预防大气环境污染或者治理大气环境污染。但是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类型比较多,而且该方法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旦布点方法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最终得到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影响布点方法质量的各项因素,并且采取合适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规避,尽量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张莉.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优化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12):147-149.
[2]薛俊.季节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影响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11):14-15.
[3]李关羽.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措施的研究[J].化工管理,2020(01):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