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期   作者:聂贵学
[导读] 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迅猛,已走向海外与法国
        聂贵学
        聊城市三力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迅猛,已走向海外与法国、日本、德国等高铁强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全世界多个国家已向我国传达达了合作高铁项目的意愿,高铁出口前景非常广阔。
        独特的技术优势。中国高铁在起步阶段就从高铁技术发达的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引进先进技术,吸取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高速火车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创新。中国高铁研发创造了集工程建造、高速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集成等一体化的高铁技术体系。高铁芯片的自主研发更是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从而掌握了高铁的核心技术。我国高铁装备的相关技术专利已高达900多项。除此之外,中国高铁的建造环境复杂多样,这也让我国拥有了独特的高铁建造技术优势。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中国高铁建设纵横东南西北,沿线有湿陷性地质,有湿地等复杂地质。中国一举克服高温、高寒、风沙和温差变化等难题,成功解决了地质沉降和轨道热胀冷缩问题,积淀出其他高铁强国不可比拟的技术适应性。中国高铁的运行时速更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得益于中国高铁制造技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技术。
        性价比高的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及其地价相比发达国家较低,中国高铁制造成本比法国、德国、日国等传统高铁强国相比更低,优势非常明显。据世界银行统计,国外建设高铁的造价为$0.5亿/公里,而中国只有$0.33亿/公里,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综合工程建设和车辆制造两方面的成本,中国高铁造价约为外国同类高铁造价的1/2。另外,中国政府在发展高铁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在高铁出口问题上,中国能最大限度的全面掌握并高效配置资源,获得价格优势,提升与海外企业的竞争能力。
        高铁外交促进成交。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海外不遗余力的推销中国高铁,对中国高铁的走出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上而下的注入国家意志的高铁外交对高铁的品牌推广与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高铁已经成为新的中国名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也在推销日本新干线,可见前期中国领导人高铁外交的影响力之大。随着“一路一带”经济战略的实施和“亚投行”的建立,高层领导的战略互动对高铁产业的推动是巨大的。因此,继续走好高铁外交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综合性人才。企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中国高铁出海对相关技术及理论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我国高水平专业性人才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全方位的培养与招募人才尤为重要。在外贸领域,无论是实务操作层面还是高级管理层面,我国外贸人才大量缺失的现象非常明显。据统计,未来三年,中国负责外贸公司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需求缺口高达三分之二。因此,切实做好高级外贸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当务之急。
        属地化经营,促进中国标准走车去。中国高铁代表了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应该抓住机遇,在“中国创造”走出海外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国高铁建造标准,提高国际认可度。实现中国高铁标准的出口才会使中国高铁真正成为赢家。在中国标准方面,2014巴西世界杯期间,中国高速城际电车和高速地铁的卓越表现就很有代表性。里约热内卢在世界杯期间的温度约为52度,在这种极端天气下,中国城际电车和地铁承载了里约90%的客运量依然保持舒适、高效。而且中国车辆还改变了里约人的出行习惯,提高了40%的城际电车乘坐率。中国制造赢得了极高的口碑。这也为中国高铁出口巴西做了铺垫。
        除了建造标准外,还要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肯德基在中国之所以能打开市场,备受中国百姓欢迎就是因为肯德基的本土化发展策略。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照搬其在本国内的发展策略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借鉴肯德基的发展策略,高铁成功出海必然离不开进口国的支持,在坚持中国标准的前提下,积极熟悉高铁进口国国情民风,融入进口国文化,不仅可以提高高铁走出去的认可度,树立高铁品牌形象,还能有效的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进口国人民反对的阻力。在高铁的施工过程中加强与本土企业在材料供应、单位用工等方面的联系,增加互信。我国高铁企业应当提高在海外的责任意识,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创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