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期   作者:徐美红
[导读]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壮大
        徐美红
        深圳市市政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壮大,城市道路路网逐步优化完善,且道路硬化面积也在逐年上升。在此影响下,城市道路的雨水渗透能力逐渐降低。随着雨季多发,城市通常会出现内涝现象,给人们的出行及城市进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事实上,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保障,提升市政道路的雨水吞吐能力,需要合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对水生环境的进一步破坏,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率,保证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化建设发展中所提出的雨洪管理概念,其意义是指城市能够模仿海绵的吸水性能,在面对雨洪灾害时提升城市的排水性能。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洪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而道路作为城市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新时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就要与海绵城市理念深度结合,全面保证城市的排水系统性能,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安全化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1.1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对于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市政道路来说,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还能够减少城市洪涝情况的出现,从而极大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较以往传统的排水理念来说,对于雨水的排除多以排水管道为主要渠道。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道路渗水能力的不断降低,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在逐年上升,排水问题也日益增多。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如果城市道路不能及时将大量的降水排出,则会对城市道路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活动,甚至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一些经济损失。而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断提升城市道路的渗水能力,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对雨水进行处理,以此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保障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
        1.2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随着城市路基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城市路基中收集到的雨水量较为庞大,如果对这些雨水进行科学处理并利用,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某些方面也缓解了城市的用水压力。同时,加强对于雨水的收集和处理,还能够涵养地下水源,及时补充地下水,为生态平衡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当城市遇到干旱等情况的时候,可以适当释放这类雨水资源来维持道路养护等需求,极大地提高了雨水的使用效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在绿色交通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2.1材料选择设计要点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进行道路系统化设计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选择科学化的路面材料,要充分保证路面的透水性能力,以实现对路面雨水径流的控制。经过设计人员的深入研究与思考,选择了透水沥青才来作为该城市道路项目的路面材料,通过其透水性能,是路面水能能够从路面面层渗入,然后流经基层,沿基层设计的排水设施将雨水径流引入设置的蓄水池之中,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2.2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是市政道路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部分。

首先,应结合地质条件、荷载等级、景观要求、环境情况等因素考虑对车行道是否设置透水路面结构。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影响下,从路基稳定性等角度考虑,对于非严寒、非湿陷性黄土、非膨胀土等地区,应加强透水路面结构在轻荷载的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等进行运用。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尽量预留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因此道路断面尽可能选择三幅路或者四幅路,其中,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环保型雨水口,通过增加截污装置等措施,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非溶解性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非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且非机动车道与两侧分隔带缘石顶面可考虑采取齐平设计,雨水可直接流入两侧分隔带,在分隔带内蓄积下渗,并通过设置渗透溢流井进行调蓄收集,随后溢流进入雨水管道。
        2.3生物滞留带设计
        所谓的生物滞留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植被进行充分应用,通过植被对雨水进行滞留和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生物原理进行充分应用,这样能够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城市环境在通常情况下比较温和,对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而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生物滞留带的设计价值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路面污染源进行有效减少,还可以降低对水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城市当中也是雨水蓄调的重要途径之一,雨水渗透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加,对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生物滞留带还可以在城市内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有效地改进和完善,其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2.3强化规划的管控
        开展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管控力度,贯彻落实规划内容,明确技术路线与手段。建议工作人员要分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按照城市整体布局情况,制定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阶段性方案、管理策略、管理原则,指出重点规划区域,为之后的工程建设奠定基础。之后,要分别开展绿化工程于道路的建设,将这两部分作为降雨收集的重要来源,加强道路与绿化的减排能力,提升海绵城市的雨水调度与吐吸能力。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技术路线,第一就是解读规划设计,形成以地形地势为核心的海绵城市空间规划;第二就是分解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雨水积蓄与吐吸能力,形成不同分区的建设指标;第三就是搭建海绵城市综合效益评估结构,实时关注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效益。
        2.4道路横坡与绿化带的规划设计
        市政道路在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道路横坡和绿化带的设计与规划,要按照实际的需求情况对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首先,在对于横坡设计的时候,要做好横坡与道路边缘的衔接,重视道路两侧并增加一些开口设计,设计一定的倾斜角度,促使雨水能够通过开口处进入横坡中,并顺利进入到雨水收集系统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对于雨水的收集效率,还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道路表面径流滞留情况的出现。其次,对于绿化带的设计规划来说,通常使用凹形设计方式。与透水人行道连接的绿化带需要通过凹形植草沟加强对雨水的收集,需要控制好凹槽的设计,把握好绿化带中的水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道路设计人员应在设计过程中对该理念进行充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才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此外,设计人员还要对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进行有效选择,这样不仅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而且还可以促进城市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山,蓝立慧.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35~236.
[2]张轶昀.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9):94~95.
[3]李铠同,吕江峰,王进.试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0(2):6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