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2月第5期   作者:胡菁
[导读] 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需求愈发个性化和多样化

        胡菁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陕西省 710000
        
【摘要】: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需求愈发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建筑师要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模式进行划时代的转变和升级,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模式
引言
我国的建筑行业近些年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像广州电视塔、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等,这些足以看出整个社会对于建筑行业中设计的看重,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思潮正朝着年轻化、潮流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
1.建筑设计与创造性思维
纵览世界著名建筑,都是融入创造性的人类文化艺术的产物和结晶。在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著名性与其艺术性是挂钩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建筑的科学性也愈发成为焦点。同时,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于建筑艺术性的要求也愈发苛刻。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建筑师势必要拥有创造性思维。
建筑设计是综合运用各类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理论及其方法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它涉及各个专业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等。为了创造出满足人类工作生活的理想环境,为了实现人类期望的美好生活理念,建筑师必须拥有全面的思维方法和多学科的专业技能。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综合类学科。这就需要,建筑师既拥有高技派的理性、又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敏锐,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模式,创造出美的舒适环境,将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于一体。
建筑创作是一种繁杂信息处理并升华的过程。是建筑师运用思维活动,将脑海中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转化成设计构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随机或缓慢,或跳跃或突发。建筑师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不同形式的草图,反映出其对建筑的分析或理解,这其中凝聚了对空间甚至是时间上的巧妙构想。创作之前,建筑师把客观条件加以梳理、分析,研究其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通过缜密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
因此,建筑设计思维是复杂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高度统一。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建筑设计中灵感迸发的动力,它通过累积的经验、严密的推理以及客观的分析,将创作过程中最初迸发的灵感具象化,为探求更加完善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2.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模式
2.1标准化
建筑的标准化起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其主张:“建筑师应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标准化最典型的代表是在20世纪初引起人们兴趣的装配式建筑。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呆板,千篇一律。但,社会经济、建造技术以及材料应用的发展,为装配式建筑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且样式丰富。火神山、雷神山的“中国速度”,更是带火了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模数及大量标准化构件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建筑所呈现的韵律感。设计中,有时为应对场地、周边环境会采用独特的建筑形态来解决场地矛盾,这种情况下,装配式建筑通过建筑中大量标准化构件的应用,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来。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位于南非的Drivelines Studios集装箱公寓、位于俄罗斯的DD16模块化住宅以及坐落于西班牙的Plywood住宅。
2.2个性化
扎哈·哈迪德,她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解构主义建筑将建筑的个性化推到了制高点,也有人称之为“未来主义建筑”。雷姆·库哈斯在《普通城市》一书中提到“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型。

”不可遏抑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得旧有城市体系瓦解,传统的事物无法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在此基础上,库哈斯认为我们应摒弃对永恒元素的偏好,去追寻能够适应未来的模式。在解构建筑师那里,反常才是正常。近些年,解构主义建筑流派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世界各地。在我国, 央视大厦、北京丽泽SOHO、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主义建筑。
2.3技术化
建筑技术是指与建筑采光、取暖、设备、环境以及建筑构造、建筑节能、防震、抗震等方面相关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在漫长的建筑历史中,只有一个建筑流派——“高技派”,将建筑技术作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高技派”建筑形成于上世纪中叶,最初以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美感为核心设计倾向,后慢慢演变成对于高度技术化的追求。现如今的“高技派”建筑早已脱掉了“纯粹的工业技术”,迈入了“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的多元化高技时代。建筑技术推动了建筑设计的进化,从抵御自然灾害,利用清洁能源,再到创新建筑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我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所以,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未间断。尤其是隔震技术,已经从个别项目试用,发展为普及的技术措施。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到2022年中国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会从政策强制逐渐转变为生活习惯。
3.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3.1非常规化设计模式
通过超常规尺度、极致简化、变形扭曲等实现之前因为经济或者技术原因未采用的设计形式或模式,实现的最终效果则取决于建筑师的造诣和业主的接受度。
3.2构成因子的创新及运用尺度
选取何种建筑构成要素进行创新,以及创作过程中尺度的掌握,直接关乎设计中均衡状态是否最优。比如说,驻留时间设计是否合理、预留空间的设计是否充足等构成因子,在建筑设计中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这也是设计创新的标准动作之一。
3.3构成因子的组合原则
建筑设计中构成因子以理性的或感性的模式组织形成一个集。这个集的具象成果就是建筑师呈现出来的设计方案。每个构成因子的更换或者组织模式的变换,都会带来集的变化。探讨集的变化的过程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这与人类生理、心理、文化、历史演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3.4创造性思维的程式化
设计的程式化,不是将思维变成可计算的公式,而是通过分析,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可以捕捉到的逻辑。就好像建筑模型渲染一样,不同的参数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同样的,不同的建筑师在控制建筑设计“程序”时,因带入不同的逻辑和视角会生成不同的设计结论。以“计算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中的逻辑联系与结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依据思维程序展开整个建筑设计过程。
3.5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从功能使用、历史文脉、水源环境、结构技术等任何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历史中每一次建筑思潮的更替都是因为现有建筑设计满足不了人们或精神或物质的使用需求,才造成了建筑的革新。当人们看厌了古典派的装饰线条,现代派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当人们觉得现代派缺乏温情的时候,有机派登上了畅销榜。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来源是建筑师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
结语
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地思维并非是什么固化的程式,它是一种鲜活的动力,就像是建筑师的永动机,一种无休无止的永动之力。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也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精神壁垒,它或许诞生于人们进门方式的改变,或许诞生于一次家庭聚会。就好像无线支付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撼动了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胡雄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居舍,2019(22):89+194.
[2]柏春.浅议逆向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作用[J].居舍,2020(16):99-100.
[3]张晗,刘杨.建筑设计基础造型的思维训练方法探究[J].工业设计,2019(05):104-105.
[4]苏炜.房屋建筑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