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矿井建设模式及其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孙渝
[导读] 摘要:加快煤矿发展,必须要减少井下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一线职工的操作安全风险,努力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
        身份证号码:52250119740427XXXX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摘要:加快煤矿发展,必须要减少井下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一线职工的操作安全风险,努力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人的不安全因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实现全面的可防可控。大力推进煤矿建设,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降低其劳动强度,提升一线职工施工的安全系数,让一线职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此,本文章对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矿井建设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矿井建设;关键技术
        引言
        当下,煤矿建设工程出现事故的概率正在不断上升,所以,针对煤矿工程的安全管理,国家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不过,部分煤矿工程依旧存在不正确的生产观念,存在很多不合规的操作行为,造成煤矿事故的发生。应当总结过往的教训,无论何时都应当明白煤矿安全的重要性。应当深刻剖析每一起事故的原因,对其进行分析总结,避免相关的事故再次发生。
        1我国矿井建设面临主要问题
        1.1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在矿业集团公司或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技术专业知识严重缺乏。专业人员不仅是矿山建设的科技力量,而且是企业建设的丰富资源。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建设的顺利进行。
        1.2井下劳动条件差,采矿工程队伍不稳定
        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自我提醒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被动的防范转变为积极的控制。在我国采煤工程中,90%以上属于井下开采类型,煤层及井下条件较为复杂,加上地下水等地质危害较为常见,对煤炭开采工作造成较大安全威胁,进而导致我国煤矿开采劳动条件较差,并且存在较大危险性,采矿队伍人员存在较大的流失现象,尤其是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工程技术人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与发展。
        1.3巷道施工质量不达标
        对于煤矿建设项目而言,巷道和硐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本工程项目施工中,巷道施工质量存在不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巷道造型存在偏差。影响巷道造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施工时没有完全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操作。比如对挖掘尺寸控制不到位,存在超挖、开挖不够的现象,部分工段墙体砌筑不平齐,经过实际测量发现偏差达到了5cm以上。第二,支护施工不到位。矿井设计阶段,结合不同巷道的实际需要及地质情况,对其巷道截面和支护形式进行了详细设计。但实际施工时部分工段由于支护不到位出现了工作面裂缝现象,原因在于锚杆的锚固力不足,或者采用钢棚支护时没有按照要求设置垫板等。
        1.4矿井集中生产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煤炭矿井规划当中,一矿一面的比例约为5%,一矿两面的比例约为30%,一矿三面及以上的比例约为60%。就整体水平而言,平均每个矿井具备3.3个工作面,单个矿井同采采区数量平均为2.7。因此,当前我国矿井虽然具备较多的工作面,涉及较多生产环节,但是矿井的集中发展水平较低。
        1.5施工企业缺乏责任心
        在矿山实际建设中,一些施工企业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不强,不能与他人良好沟通,妨碍了质量管理人员的良好工作,还有一些企业个人利益很强,使用质量较差的材料此外,由于要建造的项目过多,一些施工企业没有时间同时管理多个项目,因此,即使在正常执行期内取得进展,矿井的建造也无法在正常工期内完成。
        2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矿井建设模式及其关键技术
        2.1加强项目质量的检测工作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质量检测工作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对于煤矿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而言,需要开展的质量检测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所有进入施工场地的原材料必须出示出厂合格证书,并进行严格检测,保证合格。对于检测不合格的施工原材料,坚决禁止进入施工场地。第二,对混凝土配比进行质量检测。煤矿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混凝土,混凝土各原料之间的配比会对其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利用专业软件对各原料的配比进行严格计算,且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安排专门人员对混凝土配比进行质量检测,要求配比误差控制在2%范围以内。第三,模具和模板质量检测。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使用模具和模板,其形状尺寸直接影响最终混凝土浇筑的形状和尺寸。在浇筑前需要对模具和模板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垂直度、水平度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本项目在实践时要求模具和模板的检测点数量超过10个。第四,振捣质量检测。振捣工序是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要求入模的坍落度在12~18cm范围内。第五,井筒涌水量的检测。考虑到涌水量会对煤矿建设施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时刻对涌水量大小进行监测。若发现涌水量超过了建设施工要求的每小时10m3,则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对施工过程产生影响。
        2.2注重安全资金投入,达到科技现代化水平
        对资金的注入数额进行提升,努力研发相关技术。配备相吻合的监控系统,设置甲烷传感设备,对井下瓦斯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针对超标的区域,采取报警,以及实施漏电保护,有效检测甲烷的浓度。一旦检测到超标,将会第一时间报警,实现监测系统的现代化。针对井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相关的经济投入,改进以及完善排水、机电等多种系统,重视重点设施的建设,达到矿井标准化的水准。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煤矿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对难度较大、危险较高的煤矿工程进行监督以及控制,达到安全发展的效果。
        2.3实现一井一面生产模式
        首先在生产布局上井田范围将得到合理扩大,现有矿井储量也会得到提升,在相邻的矿井新区采用技术改造或者进行合并开发的方式避免了新井建设成本的投入。其次在老井深部勘探方面井田边界的调整呈现合理化发展趋势,无论是开拓延伸、合并集中的应用都会使得,采区工作面增大。再者在优化巷道布置方面,单层化、全煤巷化的模式将得到较大推广,实现单水平生产成为了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在生产规模方面更加注重对最小生产规模的控制,通过联合改造实现对小型煤矿规模等级的提升,也是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2.4提升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
        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决定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最终效率。虽然我国的有的管理小组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工作热情和缺乏责任感,效率低下。在实际管理中,管理团队只关注建筑材料价格、施工投入成本和施工进度,而忽略了施工质量管理,忽视了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总体控制。这种管理状况很可能引起工程方面的问题,例如施工项目,表面质量似乎很好,隐蔽工程几乎不符合施工要求,但辅助工程有许多大小问题,影响到矿山的最终施工质量。考虑到这一点,施工企业应重点培训普通人才队伍,在管理队伍中配备有积极性和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能力,并努力建立高质量管理队伍,确保矿山施工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今后煤炭行业中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亦代表着煤炭行业的单井生产力。因此,应当要结合具体地质环境、装备水准以及煤层赋存条件来科学明确相应指标,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来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进程,进而更好的提升我国煤矿装备的先进水准,为国内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以及高质高效的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苏虎.质量管理在矿井建设项目中的实施要点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0(22):152-153.
        [2]张恒亮.提升智能化建设水平实现矿井本质安全[J].中国煤炭工业,2020(11):6-7.
        [3]杨培.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J].中国煤炭工业,2020(11):30-31.
        [4]张丽峰,张健.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20):145-147.
        [5]李晋仙.矿井建设施工的安全现状与对策[J].能源与节能,2020(08):191-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