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峥 魏蓉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城市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当前,在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过程中,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更加关注,而对于城市文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较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伊始,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而弱化城市文明建设有其客观原因,然而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越发牢固,城市文明建设也随之发展,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依旧没有把城市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必然落后时代的发展、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布局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时,就应当对城市政治文明发展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充分思考。
关键词:韧性视角;城市发展;问题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项要素进行全面部署和综合安排,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的产生、建设和发展受城市文化影响,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其本身存在的文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进入带来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本土城市文化缺失。认识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文化要点进行梳理,使城市保持文化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作用
1.1 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城市魅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最明显的形式和特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注重城市文化传承的城市规划赋予城市个性,使城市有其特色,表现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城市文化的城市形象定位,能够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以及持续性,从而整合城市综合实力,使城市保持其生命力。
1.2 实现公众参与,增强市民归属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编制过程除了要科学外,还要与当地条件相符合,充分尊重市民意愿,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加强审批前、审批后的宣传。加强计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在保护城市文化和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增强公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凝聚力。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增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度,能使城市居民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1.3 赋予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实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文化贯穿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始终,不是城市规划的某一特定阶段的内容。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一直到建筑单体设计阶段,都需结合城市文化进行设计。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赋予城市文化内涵,重视城市特色建设。此外,城市规划设计中开发文化资源,促进特色产业的形成,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2 城市发展的风险特征
城市发展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城市发展风险呈现以下特征:(1)多样性,城市发展会出现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以及由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向城市空间转移,社会矛盾显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复杂性,城市风险的出现不只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单方面,而会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等多方面,矛盾之间往往会很复杂;(3)扩散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的跨域流动,会增加跨域地区的风险,如发生传染病时,跨地区流动会增加传染病感染风险,风险有时候偶尔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的其他风险;(4)高度不确定性,快速的城市化打破了原有的环境平衡,突发性风险具有太多未知数,不知道其成因,后续具体演变成哪种状态以及如何应对具有不确定性。
3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加大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指导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必须做好城市规划,但是如果规划执行不好,即使是最好的规划也是装饰。城市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城市规划。如果城市规划是徒劳的,规划就不能发挥指导作用。这一矛盾导致了城市的重复建设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激发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转化为刚性,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将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
3.2 形成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
城市管理系统包括环境保护、交通、土地和水等组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有单位都将参与,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际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明确相应的目标和职责,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和方法,把城市管理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环境保护部门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保证环境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并实施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权限;城市建设、土地资源、交通运输等领域必须对城市建筑密度和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以保证建筑和构筑物的审美价值能够适应城市发展。
3.3 微观设计的趋势
3.3.1 融合标志性与观赏性
现在,许多城市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城市地标的建设,这是城市的标志。许多城市都将目光集中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关键十字路口和中心的大流量绿地上,这不仅提高了环境的美观,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目前的城市标志性建设的整体趋势朝向两个方向:①根据建筑的规模,改善建筑的外观设计,将更多的城市特点融入其中,设计一个标志性建筑和一个独特的纹理;②提升标志性建筑的人文亲和力。过去城市地标设计比较紧凑紧凑,在周边环境中不太醒目,近景价值高,但从远处看却不尽如人意。如上海南京路上的“三口之家”,不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外观独特。
3.3.2 功能逐渐复合化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我们不断挖掘环境要素的内在潜力,不断完善其功能。环境设计开始在设计和建造中使用建筑功能和装饰功能来改善建筑的环境整合。如独特的“铜猫长凳”在加利福尼亚克拉门河谷绿景园中,它的造型设计非常抢眼,而且为人们休息和聊天提供场所。它是兼具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存的一个建筑物。此外,城市环境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用途和欣赏需求,如美国纽约巴特利市公园,游客喜欢在河两岸台阶上放松聊天。台阶旁边有一堵漂亮的斜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
3.4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意见
我国城市目前正在大力进行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方的原因,信息化建设进程并不顺利,对此,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将各项职能进行总结分配,对存在的协调机制进行整合,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细化分工,确定没有遗漏的数据与资源。目前资金不足限制了各大城市进行交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筹备除了向政府进行申请以外,还需要交通部门向社会进行集资,以此来确保城市信息建设的过程中资金充足。但是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对资金进行监督,对于资金的流向也要进行记录。交通信息化中所采集的数据是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生活信息,如果这些数据被泄漏的话,可能会导致犯罪的发生,因此对于保密措施要给予重视。对此,可以在管理体系中建立详细到人的责任分配制度,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法律意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保密意识的同时还要对整个信息网络建立防病毒系统。
4 结语
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注重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关注城市文化要点,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地方特色,进而提升城市实力。此外,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加强规划管理,按规划实施,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